非洲军的两个师需要相当时间始能完全运到北非,但隆美尔本人却于2月12日即已飞到的黎波里,两天之后第一批德军(共两个营)才到达。由于情况紧急,隆美尔命令部队立即开往前线。为了虚张声势,他又把普通汽车伪装成假战车,直到3月21日,才有第一个德军战车团运到非洲。
由于英军已停止不动,隆美尔遂于3月底发动攻击。对于他来说算是太幸运了。英国能战之兵不是送往希腊就是已调后方整补,所以隆美尔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尽管他的主力一共只有50辆战车。
4月11日,英军已被逐出昔兰尼加,只有一部分兵力在托卜鲁克闭关自守。隆美尔的收复昔兰尼加比英军的征服该地更较轻松。英国人在2月初坐失良机,现在由于隆美尔的登场,他们开始遇到劲敌,若再想肃清北非之敌,则必须付出极高的成本。此项责任应由丘吉尔负起。
不到一星期,英军就退回了320公里,在两个星期内,共退回了640公里,而到达埃及的边界。不过托卜鲁克仍在英军坚守中。这个有要塞保护的小港遂成为轴心军背上的一根芒刺。英国人这一决定对此后一年内的战役发展具有极深远的影响。隆美尔从4月11日开始进攻托卜鲁克,但他的兵力实在太少,不足以攻坚。另一方面,韦维尔也不能赶走隆美尔以解守军之围,于是便形成僵持之局。
当隆美尔长驱直入之际,在罗马的意大利当局对于他的“孤军深入”早已感到惴惴不安,他们要求德国统帅部制止其“轻举妄动”。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一向反对任何海外的军事行动,他曾亲口告诉隆美尔:“陆军总部认为在北非开辟战场实为一种错误,德军在那里的任务不过是使意大利苟延残喘而已。”同时他对隆美尔也有很大的成见,认为其作风是违反伟大的普鲁士参谋部传统的。
希特勒对于充满活力、尤其不是贵族出身的隆美尔比较宠信,但此时他一心只想打倒俄国,所以也把非洲和地中海视为次要。1941年10月,托马(Von Thoma)将军曾奉命前往北非视察,他回来报告:只要4个装甲师即可保证攻占埃及。但此时东线战况正当紧急,希特勒不愿提供这样多的增援兵力,以免影响主战场上的实力。同时墨索里尼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不愿接受较大的德国援助。其结果遂使隆美尔的兵力始终不足以征服埃及和把英国人逐出地中海。
假使希特勒始终不重视北非和地中海,则丘吉尔现在想法就和他完全不一样。自从希腊沦陷、隆美尔每战皆捷之后,丘吉尔的眼光遂又回到埃及方面。他现在所考虑的问题即为不惜一切以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地位。从1941年4月底起,英国的增援即不断地向埃及涌入。而韦维尔又不等增援全部到达,即开始集结手里现有兵力发动反攻,也就是5月中旬的“简短作战”(Operation Brief)和6月中旬规模较大的“战斧作战”(Operation Battleaxe)。
结果两次都是劳而无功,而战车的损失则比德军远较重大。尤其战场是在德军控制之下,其所损毁的战车大部分可修复再用;而英军在匆匆撤退时,受损的战车只能被弃置在战场上不能带走。此种不成比例的战车损失即可证明英军已经战败。
为何隆美尔以劣势兵力却几乎能每战必胜?主要原因是他能认清沙漠战争的特殊性质。北非是装甲兵的理想战场,诚如隆美尔自云:“在一望无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队能发挥其最大威力。”英国人则深受所谓“步兵心灵”的影响,所以虽享有数量优势但还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隆美尔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步兵战术专家,其所著《步兵攻击》一书早已成为权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却一跃成为装甲名将,所以其心灵的弹性实不可及。事实上,他不仅善于运用装甲兵,而且更善于运用步兵来配合装甲兵。诚如其自云:“装甲部队为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部队都是辅助性的,应绕着核心旋转。应尽量用战防武器来消耗敌方装甲,而把自己的装甲兵保留供决定性打击之用。”这也正是孙膑以下驷当上驷的办法。
英军两次攻击的失败又暗示战术趋势已有新改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御相对攻击居于优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此种趋势完全倒转过来。装甲兵的闪击几乎势如破竹,令人以为攻击必然能够压倒防御。但隆美尔却证明,即令在北非沙漠那样开阔地区中,对于防御战术若能作巧妙运用,也仍能击退优势敌军的猛烈攻击。这也正是所谓“机动防御”观念的萌芽。事实上,攻击与防御是一体的两面,善战者必须同时运用而不可偏废。一般人还有一种误解,以为沙漠地区是无险可守,实际并非如此。尽管是沙漠,其中还是有若干要点,例如隘道、山脊、要塞等,可用作防御的基础,尤其正因为可守之地甚少,遂更增加这些要害的战略价值。整个北非战役几乎都是以这种据点来作为发展的基础。
德意志在二战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想要变成鹰的鱼》、《拥有变性能力的我可以为所欲为》、《谁能来救救我》、《全球探秘:开局扮演死侍,》、《千反田的超高难度重生攻略》、《神不在王座的日子》、《Sign》、《彼岸樱落》、《药娘日记》、《瑶的恋爱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