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由蓟镇四海冶至大同镇平远堡的长城,因总兵官位于宣化府,故称宣府镇,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首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城,防御蒙古鞑子南下的咽喉之地,明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
现在是天启二年,自宣府镇设立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时间了,在这两百余年的时间里,宣府见证了大明王朝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辉煌强盛走向衰落腐朽,这其中的心酸,不是能够用言语来表达的
是的,现在是天启年间,大明朝已经走向了衰落,或者说,自万历十五年后,大明就彻底滑落至深渊,如果不出意外,这庞大的明帝国将会在将会在二十二年后灭亡。
不过哪怕庞大的明帝国已经走向了衰落,但是宣府却依旧屹立在这里,屹立九边长城的一段,它就如同一颗参天大树,屹立在狂风中不倒!
不过两百余年的时间,便是如同宣府这样的坚城也出现了破损,不过作为九边重镇之首,宣府是绝对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因为它拱卫的,是大明王朝的京城,因此,大明朝历来的皇帝,都没有放弃对宣府的维修加固
在嘉靖以后,隆庆和万历年间,皆对宣府镇长城进行过修复。
«宣化府志»记载: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兵部请浚边壕,从之。隆庆二年(1568年)总督方逢时请筑北路龙门所外边,起龙门所之盘道墩,迄靖虏堡之大衙口,俾北路之兵,由此以入援南山,东路之兵由此以出援独石,从之,又载: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从宣大督抚所请,修南山及中北二路诸边墩营寨。
直到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代(不算南明小朝廷),崇祯年间,明朝廷仍十分重视宣府镇长城的修筑。
根据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卢象升绪皇帝的《确议修筑宣边疏》中记载,崇祯帝在蓟辽督臣张福臻的奏疏中钦批:宣边修墙事宜,该督监抚详画速奏。
而卢象升经过实地考察,在奏疏中写道:勿论宣府一镇一千三百里之边,即就陵后一带言,东至火焰山,西至合河口,凡二百二十余里,筹其经费,每筑边墙一丈,虽甚省,约须工料食米等银五十两。
其中或有旧墙并乱石土垣可固,通融计算,每丈必须银三十两。通计三百里,总该银一百六十万两。加以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计墩一百,台六十。墩以土为之,每座约二百金,台以砖石为主,每座约六百金,并墩台守御等具,壕堑等类又约该十余万两。
费用如此之高,在崇祯年间内忧外患的明王朝已无力承担,况且明末之际战争此起彼伏,明军大幅度减员,增兵边塞更不可能,全修宣府镇长城之议只好做罢。
卢象升在«南山修筑墩台疏»记载:兵部拨一万五千金,对宣府镇长城个别地段做了小小的修补。
关于宣府镇长城分守情况,据«宣化府志»引«续宣镇志»记载,又可分为六路。
东路:东起永宁四海冶,北至靖安堡,边垣一百三十三里,边墩一百五十二座,冲口二十处。
下北路:北起牧马堡东际大边,西抵样田,南至长安岭,边垣二百一十三里,边墩一百九十座,冲口二十一处。
上北路:东至境安堡边,北至大边,西至金家庄,边垣二百六十一里。边墩三百六十三座,冲口四十七处。
中路:东起赤城,西至张家口,边垣一百七十九里,边墩二百二九座,冲口一十三处。
上西路:东起羊房堡,西至洗马林,边垣二百一十四里,边墩一百五十三座,冲口七十四处。
下西路:东起新河口,西至山西大同府平远堡止,边垣一百一十六里,边墩一百八十七座,冲口一十七处。
宣府镇合计,边垣一千一百一十六里,边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冲口一百九十二处。
关于宣府镇镇守将领配置情况,根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宣府镇城。
协守副总兵一人。副总兵旧亦驻镇城,嘉靖二十八年移驻永宁城。
分守参将七人(曰北路独石马营参将,曰东路杯来永宁参将,曰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曰南路顺圣蔚广参将,曰中路葛峪堡参将,曰下四路柴沟堡参将,曰南山参将)。
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在万历八年革。
宣府镇所辖兵马额数及银饷支予情况,据隆庆三年霍冀«九边图说»记载:
本镇原额马步官荤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除节年逃故外,实在官军八万三千三百四员名。原额马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四匹,除节年例失外,实在马三万二千四座。
本镇年例主兵银十二万两,客兵银二十万五千两。
不过这些都是隆庆到万历年间的数据了,现在的天启年间,明军在宣府大概还有六万五千余人,其实本来万历后期宣府的明军数量有过一段时间的回升,但是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廷又从九边抽调了一些力量去重构辽东防线,宣府的军力便再次下降,现在还有六万多人,那还是后来又从当地军户以及卫所抽调补充一些上去的
而宣府在过去一直面对着蒙古军的正面冲击,哪怕是现在蒙古早就已经不复当年,但是宣府的重要性仍就摆在那里,但是现在六万余人要守着这么长的一道防线,兵力上就有些吃紧了。
不过好在,蒙古已不复当年,实力越发的弱小,也难以对明朝九边以及宣府造成什么实际性的威胁,而且沿途巍峨的长城,也是妨碍蒙古骑兵在平原发挥冲击力度的一大障碍,哪怕是真的遇到蒙古军来攻,明军也可以安然的将其击退甚至全歼!
不单是如此,蒙古现在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也经常相互厮杀,而唯一成规模的察哈尔部,也在林丹汗的带领下想明朝示好,毕竟现在双方都有个共同的敌人,那个由努尔哈赤统领,并且日益强大的后金
自1618年4月起,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大军,先后攻克了明朝的辽东重镇抚顺、开原、铁岭,并取得了对于他们女真鞑子来说的萨尔浒大捷,歼灭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大量有生力量。(所以说杨镐真的是个坑货)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取沈阳后,乘胜攻克了辽阳城,四月迁都辽阳。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攻下了明朝的军事重镇广宁(也可以称为北镇),并于1625年迁国都于沈阳
此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完全扫除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大部分势力,巩固了在辽东的统治后,他将注意力逐渐转向了蒙古察哈尔部,首先对察哈尔的外围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采取了离间、拉拢、威胁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势力。
本就力量不足的林丹汗哪里是后金的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走投无路的他,只能选择向明朝示好,以换取明朝对他的支持,而明朝方面,不反对也不支持,就保持中立,不过总体来说,还是默认了林丹汗的示好
自此,相互打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和蒙古,因为有一个强大敌人的出现,而不得不成为一对难兄难弟(指的是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其他许多部落扔就与明朝为敌),一起抵抗后金的入侵!
就在前不久,林丹汗还派使者来大明商讨如何对付后金,谁让黄金家族衰落了呢?于是乎这两个过去的死对头现在变成了难兄难弟,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龙门卫,位于宣府东北一百多公里处,被长城横跨于此,处于明朝的边境地带,西侧为后世的崇礼地区,位于其西北侧,自古以来是汗蒙的文化交汇处,在元朝时属于宣德。
明朝九边重镇,自然是要依靠长城的,这个华夏的历史瑰宝,哪怕到了后世,长城都一直闻名于世界,虽说秦始皇最早修筑了长城,但是我们今天看到了长城,大部分都是明代修建的,因为秦长城大部分都在时间的摧残下而土崩瓦解
明初,朱元璋的"九子戍边"制度很好的保证了明朝边境的稳定,一直到了现在,九边重镇托了以前的福,哪怕是到了明朝末期,仍旧屹立在大明北地
在这个汉蒙文化的交汇处,一名军士正骑着马匹沿着长城内前进,他内穿大明红色鸳鸯战袄,外披棉甲,头戴红笠军帽,腰间的刀套里别着大明军队的制式腰刀,背披一把长矛。
其实从战略意义上来说,长城并不算是一个合格的防御工程,甚至后世还有人说,长城根本不是用来防守的,而是作为一个跳板朝外进攻的
不过这也侧面的反应出,长城并非是看起来那么有实用性,其实这是可以观察出来的,你想想,那么长一段长城,怎么可能每个地方都放人驻守,先不说你有没有那么多人来放,那么长的长城,就算你有那么多人来塞,那兵力一分散,能守得住就有鬼了!
因此长城真正重要并且能起到防御作用的,是长城沿途那些关口,堡垒,军事重镇之类的,而敌人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从这些地方进攻的
龙门卫也是如此,那名军士骑着马匹来到了龙门卫外,在城门底下对着城墙上的官兵大喊
"我是云州堡百户董平,现有要事禀报守备大人,你们快开城门!"
明朝的军制,朝廷设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训练作战则听命兵部,所谓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部是文官体系,可以理解为属于内阁,都督府一系属军方。
而明朝的文官制度导致中后期五军都督府极大弱化,军权集中兵部。
朝廷设五军都督府——地方(三司)设都指挥使司——州府设卫所,朝廷左右都督正一品,地方一级(明朝无省)都指挥使正二品,卫指挥使正三品,比如天津卫指挥使、锦衣卫指挥使等等(锦衣卫等十二卫是天子亲军,有些牛掰,比如搞情报的锦衣卫,有些渣渣,比如守墓的孝陵卫,但级别与地方普通卫所无异)
一卫5600人,分五个千户所,千户所又分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百户正六品,从品秩上看起来很高(县令也才七品,不过明朝是文官制度,除了开国初的那一批武官,别的都不顶事,有的三品武官见到四品文官都要下跪)
如果换成现代的军职的话,那么董平大概是个连长的样子,而百户在明代的军中,也还算可以的了,至少比起那些基层士兵要来的好,因此那些守城的官兵也不敢为难他,正巧今天轮值的,有董平认识的人
"董大哥,你那千户大人又让你跑腿啊"
"你不觉得那姓谭的老是欺负董大哥你吗?"
"董大哥,是我就拿刀把他给砍了!"
城墙上的官兵七嘴八舌的议论道,但也有干正事,放下了吊桥,打开了城门让董平驱马进入,董平给城门官看了一下腰牌和手令,在得到对方允许后便快马加鞭赶向了守备府
这龙门卫也算是个小县城了,因为除了龙门卫所的官兵外,还有他们的亲属也居住在这里,这就是朱重八同志"挥下"的军户制了。
朱元璋登基后,利用军队实行卫所屯田,对军士进行剥削,根据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朝廷规定,边地的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屯军要向政府交纳赋税,称为“屯田籽粒”,洪武年间规定军屯“亩税一斗”,军屯的税粮是明朝廷的主要收入之一。
洪武初年,明朝廷设大都督府,做为全国的最高军事机关,统领全国各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等官。每个都司所辖卫所无定例,大体上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设指挥使等官。
每卫管辖五个千户所,以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设千户等官。每千户所管辖十个百户所,以一百一十二人为一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所又管辖两个总旗,设总旗官,每总旗及设五小旗。
明朝卫所军士的来源,基本上有四个途径,据《明史·兵志》载:卫所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军,即原来的农民起义军及反元群雄各部的战士,归附军,即投降的元军部队,谪发军,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谪发军亦称为恩军或长生军,除上述三种外,第四类是垛集军,即由全国各地征平民所充之军,这是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
因此,平民一被征为军士,便世世代代为军籍,不得交易,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明朝的民籍和军籍有严格的区分,军籍又称为军户。
全国军户,均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而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所有军户皆为世袭,每个军户的在卫军士,其主要任务是在固定的卫所充当额军,被称为正丁,正丁子弟为次丁或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该军尸的次丁、余丁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则要由同族人递补。
军户“承担的差役负担沉重,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故明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比如当时岭南汉人称民户,古越族人称军户。
明英宗正统之后,卫所制度逐渐衰败,各级朝廷命官占夺屯田,任意役使卫所军士,很多军士甚至被迫为权贵种地,沦为佃户,军士们病无医药,死无棺敛,致使军士逃亡量越来越大,而军官则引以为利,以贪污缺额月粮,这种现象到明嘉靖以后已十分严重,如《荆州外集》所载,唐顺之在复勘蓟镇边务之后,给皇帝的奏疏中记道:“从黄花镇起至居庸关,尽镇边城而止,凡为区者三,查得原额兵共二万三千二十五名,逃亡一万零一百九十五名。”居庸关一线,是被视为决定朝廷命运的军事重镇,此处尚且如此,其余的地方军队涣散情况,就更严重了。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卫所战斗力已弱不经战,军屯制度也彻底崩溃了。
明英宗正统末年,卫所军战斗力日趋削弱,募兵制度开始出现,募兵同卫所军不同,是朝廷为应付战争,在老百姓中召募成军的,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酋的俞家军,孙承忠麾下的辽东军,这些军队都是由募兵制组建起来的
募兵仍为民籍,入伍后一切粮饷、军需全靠国家发放。国家反过来又把这笔巨大的军费开支通过加派、加赋等科索聚敛的手段,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募兵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民所承担的赋税徭役就越来越重。
明朝的军户制总结起来就是:军户身份是世袭的,子子孙孙都要当兵,不允许从事商业,手工业,甚至连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参加!
明朝廷分给军户土地,明朝军人的军饷实际上是军户们自己种地产生的,朝廷甚至还要向他们征税,而且明朝军户的民族构成多样,比如当时岭南汉人称民户,古越族人被划为军户
而且明朝军户的社会地位很低,明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同时明朝军户数量大,仅兵丁就可以超过二百万以上,哪怕是到了天启年间,全国兵力的总人数仍有将近两百万,和后来几乎无兵可用的崇祯朝是有很大区别的。
最后明朝军户需要自己种地,所以高级军官常常兼并奴役低级兵丁的屯田,造成军士逃亡量越来越大,卫所制度逐渐衰败,再加上军户制度的各种弊端,大明军队的战斗力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三十年前的万历朝援朝抗日战争,几万明军就能把丰臣秀吉的二十万日军精锐吊起来打,三十年后的天启朝,从关外白山黑水中冒出来的几万野猪皮就能把二三十万明军摁在地上摩擦(跟指挥官也有很大关系),这前后反差是相当大的
综上所述,董平还有个百户的身份,那已经是幸运的了,虽然他也有被克扣军饷,但总得来说还算过得去,比起低层那些普通士兵,他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骑着马匹快速穿过街道,龙门卫毕竟只是个普通的卫所,再加上卫所制已经糜烂,因此街道看起来也破旧不堪,许多衣衫褴褛的军户正面无表情的看着董平,这就是大明军队的现状,糜烂不堪,可战之师太少。虽说总体上还过得去,毕竟现在还没有"明末三傻"(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在闹事,明朝的国力还是勉强能够支撑的,但是也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一样,在苟延残喘着
没有去在意其他,董平直奔守备府,在给守卫检查了腰牌和手令确认身份后,便放董平进去通报了。
"报!守备大人,边关急报"
龙门卫的卫所将领,同时也是此地的守备正面色严肃的看着急报,根据夜不手的消息,蒙古科尔沁部最近在后金的怂恿下准备攻击大明边关,目前已经集结了数千蒙古精骑,正对宣大北地虎视眈眈,为了将这个消息送到宣大的各卫中,已经有十几名明军夜不收牺牲。
明朝和蒙古,两百多年来一直都是血仇,因为朱明王朝就是明太祖推翻元朝建立的,元朝虽然被明朝推翻了,但是其残余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哪怕是永乐年间的成祖五次亲征蒙古,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鞑靼,瓦剌这些元朝残余,一直在骚扰明朝的北地边疆,这或许就是中原王朝的可悲之处,游牧民族可以不停的打游击和骑射,但是中原王朝就不行了,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决定了中原王朝多是以步军为主,这就意味着他们难以真正给予游牧民族致命的杀伤,多数情况下,中原王朝就只能采取守势。
而现在,蒙古已经衰落,但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威胁了,这数千蒙古精骑也是个很大的威胁,或许直接进攻宣大地区,蒙古人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胆量,哪怕现在明朝的军队再糜烂,也轮不到这些更加衰落的蒙古军来嚣张
但是他们可以打完就跑啊,北地那么大,哪怕现在就进入紧急状态防守,也顾及不到所有地方,蒙古军可以专挑那些村落下手,抢完就跑,缺少骑兵的明军就是想追也追不到,对于蒙古军来说,岂不美哉?
更加让龙门卫守备头疼的是,真正有威胁的,不是这几千科尔沁部的骑兵,而是跟在这几千人身后的那两千后金骑兵
在后世有这样一句话:"清军(现在还是后金)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虽说夸张了一些,但绝对是有根据的!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什么能做大?除了早年李成梁的纵容和明朝自身的糜烂外,跟后金(清)军的战斗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他们是从白山黑水中崛起出来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意志力,就冲这一点,被吃空饷,喝兵血,缺乏操练,克扣军饷的大部分明军士兵就已经输了,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他们和鞑子卷入近战,劣势就跟着上来了。
其次是努尔哈赤对于军队的严格性,虽然在很多人眼里,鞑子都是些未开化的野蛮人,但努尔哈赤不傻,虽然此时的他已经看出大明王朝已经衰落,再不如过去那样强盛辉煌,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明帝国如此庞大的身躯绝对不是后金能够相比的,哪怕是现在的大明,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妥妥的碾压后金的,因此努尔哈赤知道,绝对不能和明朝拼消耗
明军此时的单兵素质确实不如后金军,但是明军有数量优势,并且这个优势相当的明显,后金军再强,但数量是硬伤,既然数量拼不过,那就只能拼质量了。
八旗的子弟从十岁时就开始习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试通过的升级依次是步甲,马甲,白甲或巴喇牙,这是努尔哈赤定下的规矩,八旗子弟的数量不多,打仗时战死一个就少一个,和明朝交战的时候,八旗军最忌惮的就是和明军打消耗战,虽然明末的时侯,明朝的大部分军队都烂到了根子,但终究还是保持着一些可战之师,比如关宁铁骑(辽东军军系),卢象升的天雄军,洪承畴的洪军,孙传庭的三边秦兵,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明朝精锐部队
无论如何,后金,又可以说是清,认识到绝对不能和明朝拼数量,那样最终被耗死的只能是自己,既然数量拼不过就拼质量吧,于是骑射起家的八旗就和明朝拼起了质量,每名八旗士兵都是从小训练到大,造就了他们一身的武艺,所以单从单兵素质来说,后金(清)军是在明军之上的,当然,指得是普通的明军,辽东军之类的明朝精锐,还是有和后金(清)一战的实力的。
可是反观大明的大部分军队,长官吃空饷,喝兵血,导致许多军士逃亡,然后又有坑爹的卫所制,军队战时为兵,闲时农耕,根本就不能全心全意的操练,不但如此,耕地还经常被霸占,军士被剥削,经常吃不饱饭,连肚子都不能填饱,谈何操练?
不仅如此,由于官场腐败,大量的军饷被贪污,导致军士的军饷经常被克扣的同时,连装备都没法更新,边军的情况还说得过去,内地那些卫所官兵可就惨了,用得都是些劣质产品,而且许多士兵身上的鸳鸯战袄都穿了十几二十年了,还没有更换,不断的修修补补,根本就没多少防护性
所以,现在大部分大明军队都是吃不饱,穿不暖,武器装备不行,单兵素质不行,身体虚弱,而后金军个个都身强力壮,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身上的盔甲都是两层甚至三层重甲,完全就不是很多明军能够相比的。
因此,那么多因素总结下来,龙门卫守备最忌惮的还是那两千后金骑兵,而且现在后金也被明朝视为最大的敌人
"马上下令,各地千户组织兵力,各屯堡加强戒备,另外派人通知宣府,希望宣府能派援兵来!"
"是,属下遵命!"
亲卫告退后,守备也开始做准备工作,龙门卫虽然有5600名士兵,但那是理论上,现在的情况,有个三千多人就很不错了,其实龙门卫的守备是个正直同时又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人,每当上头发下军饷的时候,他绝对不贪,都是全部下方给龙门卫的各卫所官兵,但是问题就出在他那五个千户上,这五个千户没一个好东西,不断的克扣手下军士的军饷,除了自己贪污外,还有充实自己的家丁队。
家丁制算是明军中的潜规则,很早之前就有了,很多将领都会专门训练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私军,他们吃着比其他士兵要更好的伙食,使用着更精良的装备,更强的实力,更高的军饷,这些家丁往往都是一支部队的主力,他们的单兵素质要强于其他的普通士兵,同时也是那些将领们的骨干,心腹
在明初和明中期,家丁制还是利大于弊的,毕竟那个时候明朝廷的财政还是可以的,士兵哪怕被克扣军饷,剩下的还是够用的,而且家丁制还能提升明军的士气,提高明军的战斗力。
可是现在到了明末,这个情况就如同一个植根于大明军队中的一个肿瘤了,明末由于各种社会条件和背景,武将的地位是不断的提升,甚至到了后来的崇祯年间的后期,武将的地位那是完全压过了文官,这也就导致武将阶级比以往更加的肆无忌惮起来
他们比过去更严重的剥削底下的军士,贪污了更多的粮饷,除去自己贪污外,其他都用于养活这些将领们的家丁们,这钱就从上级批下来的军饷扣!
由于这军饷也是个利益关系,那真的是一层抽一层,最后发到基层官兵的军饷那是越来越少,这年头当兵为了啥?不就是混口饭吃吗,这个时代的大明人大部分都没有像后世那样拥有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吃饱穿暖,来年有个盼头才是第一,其他都是次要的
因此,老百姓都这样了,那军队就更不用说了,当兵吃粮饷,可是连军饷都要不停的克扣,还吃不饱穿不暖,凭什么让军队去操练,去拼命?你让我们上战场冲锋,你自己怎么不冲!
所以现在的明军战斗力是越来越不行了,然后家丁制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到了现在,完全就是影响明军战斗力的存在,几千个人里面就那几百能打的,一旦这几百人拼光了,剩下的那几千人就真的要一哄而散了
这便是这个时候明军中的毒瘤,而守备下面那五个千户也是如此,他们每人都有一支家丁队,这养活家丁队的钱从哪来的?就是从上头发下来的军饷里扣,然后最后发给剩下大部分普通官兵手中的军饷,少之又少。
守备没有办法,他也想管,底下的官兵们戍守在大明边关,那真的是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有一天没一天,如果连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官兵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都要故意克扣的话,那么有什么资格让他们去战场上和敌人拼命呢?而且这些官兵也有家人要养
但是那五个千户是利益共同体,你要敢动他们,断他们钱财的话,那么他们绝对会和你拼命的!
没有办法,守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眼下,还是要处理蒙古军入侵的事情,好在这个消息也通知到了其他的明军驻地,倒也不用担心孤军奋战的问题,于是守备点了龙门卫三千人马,会同另外五个千户派来的援兵共同出发
临走时,守备安排了董平与自己的心腹一起留守龙门卫,以防止被人偷家,不过守备这次出战调走了大部分兵力,剩下的几百名明军用来守卫一个龙门卫就有些不足,不过董平早有准备,他从自己的屯堡中调来了八十名士兵,剩下的留守屯堡。
董平是个正直的人,他从来没有贪污军饷,都是直接发给麾下每一名士兵,因此他那一百多名士兵是满员编制,而且装备和训练上要比很多同袍要好上许多
等董平手下的八十名明军进入龙门卫后,城门就全部关闭了,整个龙门卫进入战备状态,有这八十名生力军的加入,城中兵力不足的现象得到了缓解,现在他们时刻提防着长城外的蒙古军攻击。
董平腰跨腰刀,带着两名长枪兵部下巡逻在龙门卫的城墙上,刚好是他们轮值,董平便带着麾下八十名明军登上了北城墙,正对着长城外的境外,龙门卫的北城墙是和长城连在一起的,因此这里的视觉相当好
这段北城墙上还摆放着数门佛郎机中型火炮,这佛郎机炮是在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人传入明朝,到了现在的天启年间,佛郎机炮已经在大明遍地开花了。
佛郎机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
在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佛郎机炮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采用了母铳与子铳结构,母铳即炮筒,子铳实为小火铳,每门母铳配4~9个子铳,每门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以备使用,作战时,先将一个子铳装入母铳的弹室中,发射后,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个,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铳,减少了临时装填弹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因此又被称作“子母炮”,佛郎机炮还安装了瞄准具,即增大了射程,又提高了精度,很显然,佛郎机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火炮的基本特点,的确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武器。
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佛郎机炮也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点,那就是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容易烧伤炮手,也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不过即便如此,佛郎机炮的优点还是多过缺点的,而且明朝对佛郎机炮是十分重视的,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据文献记载和各地出土的上百件佛郎机实物印证,仅在嘉靖年间,兵仗局,军器局和边关驻军就制造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佛郎机炮!
大样佛郎机、中样佛郎机、小样佛郎机,骑兵佛郎机,佛朗机式流星炮、百出佛郎机、万胜佛郎机、连珠佛郎机、无敌大将军炮、钢发贯等十多种,总数达三,四万门之多,分别用作舰炮,城防炮、战车炮(车营)、野战炮、步兵枪、骑兵枪成为了明军的主要装备之一。
到了现在的天启年间,佛郎机炮可以说在大明已经遍地开花了,一些世家大族所居住的庄堡,也配备了佛郎机炮,这佛郎机炮在大明的受欢迎程度和装备程度,绝对不亚于后世很多国家使用的AK47和RPG了!
可以看得出来,平时龙门卫对这些佛郎机炮的保养维护做得很到位,大炮看起来没有任何生锈的地方,炮弹和火药也摆放整齐,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佛郎机炮也算是守城的一大利器,这帮人再怎么样,也不会拿自己的小命去开玩笑
"大人,您看,咱们去和守备大人说说,看能不能弄几门佛郎机炮回去?"
跟在董平身后的一名明军士兵说道
"是呀大人,这佛郎机炮要是安在咱们的屯堡上,那多威风啊,而且也让咱们屯堡多了一份保障"
另一名士兵也说道
"呵呵,我也想啊,但是我估摸着守备大人不会同意的,毕竟他这里的佛郎机炮也不多,并且地理位置也比我们重要,这佛郎机炮不大可能能给我们几门"
董平望着远处的平原说道,的确,佛郎机炮虽然是大明的量产型火炮,并且龙门卫就有生产佛郎机炮的军械厂,但也是要银子的,董平他一个百户哪还有多余的银子去买大炮,先不说不同型号的佛郎机炮价格不一,哪怕就是守备愿意送他几门,他董平也用不过来
因为他没有多少合格的炮手!
武器再厉害,那也是要人去控制的,哪怕现在就是给董平一辆虎式坦克,只要没有会使用的坦克的坦克兵的话,那么这辆虎式就跟个原地"懵B"的铁王八一样,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装B吧,除非你有某个姓蜜的少女来手把手的教你怎样开虎式坦克
同理,哪怕董平真的有幸得到了几门佛郎机炮,他也没有足够合格的炮手去操控火炮,董平的屯堡倒是有几门虎蹲炮,那几门虎蹲炮的炮手就是董平全部的炮手了。
或许有人会说,可以把虎蹲炮的炮手拿起操控佛郎机炮啊,首先,佛郎机炮的使用流程就完全跟虎蹲炮不一样,会虎蹲炮的炮手却不一定会佛郎机炮,这一个搞不好就很容易炸镗了,别到时候敌人没轰到,倒先把自己给炸死了
其次是火药和炮弹的问题,佛郎机炮的体型和口径要比虎蹲炮大的多,炮弹也更大,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火药和更大的炮弹,这些怎么来?要银子的啊,再加上平时的训练,火药和炮弹的消耗量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快,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就是如此!
还有一点,那就是火炮的维护问题,无论什么武器,都是要维护保养的,不然长时间的战斗下来,绝对会出问题,这个年代的火炮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完全比不上后世的火炮,哪怕是后世的火炮都需要炮兵部队精心的照料才能在战斗中发挥最佳的威力,这个年代的佛郎机炮就更是如此了
要时常清理炮镗,更换损坏的配件,甚至报废的话就要重新补充一门新的,这样日积月累累积下来的费用也不是董平一个百户所能承受的,后世的一些军用武器就有一种说法———买得起,养不起!
比如美帝的M1A2
这款主战坦克的性能确实很优秀,采用了AGT-1500燃气轮机,该车储油容量为1907L,公路最大行程426公里,每百公里耗油大约为448升,名副其实的"油老虎"!
因此,这款坦克的造价不算太高(对于美帝来说),但是维护起来就吓人了,越是精密的武器维护起来就越困难,M1A2就是如此,维护费用比造价高到不知道哪里去,真是买得起,养不起啊
同理,董平也是如此,佛郎机炮对于他的屯堡来说,就等同于M1A2,于是乎,那么多因素加起来,董平放弃了打这些佛郎机炮的主意,在他眼里,这佛郎机炮算是天底下最贵的炮了。
幸好,他没有见过红夷大炮,不然红夷大炮的价格能把他吓晕过去,这年头,红夷大炮才刚刚由葡萄牙人引入大明,这种重型火炮威力大得惊人,«武备志»中记载:"红夷大炮者,糜烂数十尺,致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糜烂数十尺,断无生理者!"
17世纪的红夷大炮,就是那么恐怖
这种火炮,普通的三四千两银子一门,贵得甚至能达到上万两银子!明朝廷最近才引入这种虽然笨重,但是威力惊人的火炮,一部分用来拱卫京城,剩下的都送到了辽东防线上对付后金军,本身数量也不多,因此根本不可能装备给九边,所以董平没见过红夷大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由于红夷大炮过于笨重,很少会有明军将其带入野战,而是放在城墙上御敌,事实证明,红夷大炮的守城能力是相当出色的,几年以后的宁远保卫战,证实了这一点。
董平带着部下在龙门卫的北城墙巡逻,由于北城墙这段恰巧连接着长城,因此董平带人寻着寻着就走到了长城上,威严的长城耸立在大明的北地上,一眼望去,看不见尽头
就在这时,董平突然停住了脚步,跟着身后的明军队伍也停下了脚步,他们双眼朝着远方的草原望去,本来众人的注意力是放在长城和周边的火路墩的,突然西北侧的一处火路墩顶端的烽火燃烧了起来,一下子吸引了董平等人的注意力!
原本火路墩顶端的烽火平时是不会燃烧起来的,但是一旦燃烧起来,就意味着一件事情
敌人来了!
"怎么回事?"
董平双手放在城墙上,双眼眺望着远方,周围的明军士兵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每个人都很清楚烽火燃烧起来意味着什么
"大人你看那!"
一名眼尖的明军甲长指着远方大喊道,所有人都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远处的一处平原,卷起了一阵阵狂沙,那是骑兵在前进时卷起时的沙尘,似乎还能听到马蹄猛烈的踏着地面的声音,然后,就在所有人惊讶的目光中,几十名大明百姓出现在视野里,他们拼了命在跑,在他们身后不远,是上百名骑着战马的蒙古士兵,他们狞笑着,挥舞着弯道嚎叫的扑了上去,将弯刀猛地劈向了那些无辜的大明百姓身上....
第三章,完
少女与她的大明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我的剧本世界在自主运行》、《我是舰娘》、《交错世界之学院都市》、《认清现实后,她们开始追夫火葬场》、《剑来》、《好徒儿你就饶了为师伐》、《带着修真界仙子们天下无敌》、《修炼成仙的我只想养成女徒弟》、《足控勇者的目标是魔王的丝袜》、《被触手怪养大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