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15(J-2)——进口散件组装的希尔达维亚第一种喷气战斗机,下线后即作为希尔达维亚空军的主力参加了萨拉尼战争。
MiG-15Bis(J-4)——同样为进口散件组装,MiG-15的改进型,将引擎由RD-45F改为推力更强的VK-1,同时在减速板和其他方面做了改动。
MiG-15UTI(JJ-2)——MiG-15的双座教练型,武器方面拆掉了37mm和23mm机炮各只保留一门23mm机炮。与别的使用MiG-15的国家不同,希尔达维亚的大部分MiG-15UTI并不是专门制造的而是由从一线部队退下后的单座MiG-15改造的。
MiG-15UTH(JJ-4)——希尔达维亚海军航空兵为配合J-5H在航母上的使用设计的舰载战斗教练机,在二手MiG-15Bis的基础上除了改为双座外也进行了与J-5H相似的舰载化改造。
J-5——授权制造的MiG-17F,在MiG-15系列的基础上换装了后掠角增大到45度的新机翼,引擎改为增加后燃器的增推型VK-1F(国产代号WP-5发动机)
J-5H——希尔达维亚海军的第一种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在J-5基础上改为面积更大的折叠机翼,增加前缘缝翼,襟翼改为两段式,增大下放角度,加强起落架和机身强度,增加着舰钩。速度较为J-5有所降低,但是由于翼载变小水平盘旋性能稍有提高。
J-5A——授权制造的MiG17PF全天候战斗机,在机头增设RP-1机载雷达,将MiG15/17系列标配的1门37mm和2门23mm机炮的混搭配置改为3门23mm机炮。
J-6A——授权制造的MiG19PF全天候战斗机,希尔达维亚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虽然使用进口散件组装的第一批早在3541年(相当于公元1958年)就装备部队,但是自行生产后由于质量问题,产量非常少,直到十多年后其改进型J-6AG量产。
J-6B——授权制造的MiG19PM全天候截击机,相对于J-6A取消了所有机炮,仅以RP-2U机载雷达引导四枚PL-1空空导弹作为武器,但是因为PL-1空空导弹精度和可靠性极低,仅有少量制造。
J-6C——授权制造的MiG19S昼间战斗机,武器为3门30mm机炮,很长一段时间是希尔达维亚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支柱性主力。
J-6III——J-6C的性能向上型,引擎由WP-6改为改进型WP-6A,进气道增加可调激波锥,削减进气道唇口厚度,机翼也做出了修改,此外翼尖还多增加了一对挂架,可以携带PL-2红外空空导弹(之后也对J-6C进行了可以使用PL-2的改装)。J-6III的速度比起J-6C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重心问题被飞行员抱怨俯仰方向过于灵敏(海空军飞机型号废除使用拉丁字母后改名J-6D)。
J-6AG——J-6A的改进型,用更先进的SL-2雷达取代了原先的RP-1雷达,引擎同样改为WP-6A,用2门30mm航炮取代了J-6A的两门23mm航炮,也具备发射PL-2的能力,虽然首飞时性能相对于当时国际上的F-4系列、MiG23系列等全天候战斗机就已经落伍,但是作为短时间内唯一可用的全天候战斗机仍被大量采购。
J-6IV——J-6AG的性能向上型,进行了与J-6III类似的进气道和机翼改装,但是并不怎么受空军欢迎,采购数量仅仅是J-6AG的五分之一(该机后改名J-6E)。
JZ-6——J-6C基础上改造的战术侦察机,拆除一门航炮,增加了突出机身的侦查设备舱。
JJ-6——基于J-6C的双座教练机改型,仅保留一门航炮。
J-6H——J-6的海军舰载战斗机改型,由于改进幅度太大,研发工期拖延近20年。除了加强起落架和取消减速伞增加着舰钩等一般的上舰必备改型,J-6H采用了完全重新设计的47度后掠角带前缘缝翼薄翼型折叠后掠翼取代了原先各型J-6采用的55度后掠角厚翼型后掠翼,在外型上与其它型号的J-6有明显区别。
J-7——进口散件组装的MiG21F-13战斗机,这种有着犀利的三角翼的飞机是希尔达维亚空军的第一种速度能达到两倍音速的战斗机,1967年首飞,此后国内又自行生产了一些,但数量加起来都非常少。
J-7I——J-7基础上测绘改造的本土化型号,航炮由一门改为两门,进气道唇口增厚以增强亚音速机动性,尽管飞行速度和高度远远优于J-6系列,J-7和J-7I在飞行员当中恶评不断,主要由于继承自原型的带离式弹射系统过于复杂,J-7和J-7I在希尔达维亚服役期间的十多次因故障弹射无一成功,飞行员全部遇难,在J-7II服役后剩余的早期型J-7系列全部转让给北萨拉尼社会主义共和国空军,基本都在内战中损毁。
J-7II——由于带离式弹射系统的巨大隐患导致J-7部队的飞行员士气低落,甚至发生过拒绝升空的事件,J-7II的首要改动就是装备了HTY-2火箭弹射座椅,为此将座舱盖改为两段式,前风挡固定,座舱盖向后上方转动开启,此外换装了推力更大的WP-7B发动机,并将减速伞舱从机腹转移到垂尾根部,该机后改名J-7B。
J-7IIH——80年代初希尔达维亚从伊格塞利亚引进了怪蛇-3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并授权国产,型号为PL-8,为挂在这种最先进的空空导弹,J-7II改进了导弹挂架,这种改进型被称之为J-7IIH,该机后改名J-7BH。
J-7IIHH——J-7IIH的海军型,为防止海上环境湿热、盐雾和霉菌侵蚀,将一部分铝镁合金部件改为铝合金制,该机后改名J-7H。
J-7C——J-7系列服役后最大的问题在于简单的雷达测距器导致探测能力不足,即使是昼间,发现敌机的距离也于目视相当,而希国空军更要用落后时代30年的J-6AG保卫祖国的夜空,在此要求下新的J-7C实际上与希尔达维亚之前建造的J-7系列毫无关系,是对帕提亚提供的与希贾兹的战争中缴获的MiG-21MF型测绘所制,相对于J-7II前机身明显加粗,进气锥内增加一部JL-7火控雷达,具备制导PL-4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的能力。背脊加粗增设油箱,动力更换为一台与飞机一同仿制的推力更强的WP-13发动机。
J-7D——J-7C虽然纸面性能出色但却难堪重任,WP-13引擎故障不断,服役四年后才具备战勤能力,作为改进的J-7D换装了推力增强可靠性大幅度提高的WP-13F发动机,雷达也更新为抗杂波能力更强的JL-7A,作为配套的航电火控系统全面升级,武器系统也更换为全新仿制自Gsh-23的双管航炮,并可以发射PL-7和PL-8空空导弹。尽管有不少改进,J-7C/D型最大的问题在于外形的变化和增大的体重导致机动性和航程较反倒下降,并不受飞行员的欢迎,两型的产量总计只有不到50架。
J-7E——J-7C/D型令空军失望,J-7系列的下一步改进回归于J-7II基础,最大的改进莫过于全新设计的面积更大的双三角翼,外翼段后掠角减小到47度,并在希国战斗机上第一次采用前缘机动襟翼,机体材料改为铝锂合金强度增强34%同时减重17%,动力同为WP-13F,此举令J-7E的机动性有了令人惊异的提高,此外应用了在J-7D上实验过的全新火控系统,并增加了平视显示器(HUD),由于判定现代空战中机炮格斗的重要性下降,J-7E取消了一门30航炮恢复了J-7原型在此位置的油箱,同时拆除了座舱防弹钢板减重。
J-7EH——J-7E在空军服役后大受好评,深爱格斗空战的希尔达维亚飞行员们终于有了水平盘旋性能超越J-6系列的新机,为此海军也不甘落后,对J-7E进行了类似于J-7IIHH的海上适应性改造。
J-7G——尽管J-8B和J-9系列相继服役,但是这些高速截击机并没有改变希尔达维亚空军和陆战航空队前线歼击机部队依然缺乏超视距空战能力的窘境,为此取消了J-7E进气锥内的雷达测距器改为一具小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改装圆弧整体风挡,并兼容头盔瞄准具,终于得以全面发挥PL-8的大离轴角发射能力,格斗空战能力也有所提升,座舱内增加一部下视显示器,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JJ-7——J-7II解决痼疾后J-7系列开始大量生产替换J-6系列,但是三角翼的气动布局与操控特性使得J-7系列与后掠翼的JJ-2和JJ-6高级教练机存在不小的差别,导致飞行员训练难度和危险性大大提高,为此在测绘MiG-21MF时一并测绘了MiG-21US双座教练机并与J-7II结合诞生了JJ-7,但是从原型继承而来的是这种教练机低空低速操作困难,起降速度甚至高于J-7,后座教员舱视野恶劣只能以潜望镜弥补,但是由于填补了空白,可靠性和维护性良好,还是得到了部队的欢迎。
JJ-7A——介于J-8和J-9系列截击机的相继服役,空军对于2马赫高级教练机的需求越发增加,但是仍为机电飞行仪表的JJ-7越来越难以满足玻璃化座舱的新锐战斗机,因此JJ-7A升级了航电,增加了HUD,并装备了视频综合飞行记录系统满足训练需要,此外对WP-7发动机进行了改进增强经济性,JJ-7和JJ-7A都没有武装,但是中线挂点可以挂在一具23mm双管机炮吊舱。
J-8——希尔达维亚第一种自行研制的喷气战斗机,基于J-7系列机体放大,装入两台WP-7A发动机的高空高速截击机,由于组织得力研制工作非常顺利于1969年首飞,但是首飞后遭遇大量技术障碍,预定装备的机载火控雷达、PL-4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被迫取消,30-2型转膛炮也改为与J-7I相同的两门30-1航炮,1974年才服役,再加上继承自J-7的带离弹射问题,装备部队的数量很少。
J-8A——由于J-8基本型与设计目标相差甚远,改进工作马不停蹄,在借鉴了J-7C研发过程的基础上J-8A终于装备了JL-7A雷达和PL-4空空导弹,具备一定的超视距空战能力,此外航炮也更换为23-III型双管航炮,座舱也依照J-7II设计为向后上方开盖并配置火箭弹射座椅,先前生产的J-8也被相继改装为J-8A。
J-8E——随着时代的变化,希尔达维亚空军的J-8A机群近乎成了“装备即过时”的反面典型,但两百余架的J-8A机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在90年代J-8A改进了航电设备,增加了HUD,被称之为J-8E,此时机头进气的J-8早已停产,所有J-8E都是J-8A改装而来。
JZ-8——此前希尔达维亚空军侦察机部队装备的侦察机依旧是脱胎于50年代设计的JZ-6,J-8A高达2.2马赫的极速和比J-7系列空间更大的机体提供了增设侦察设备舱的可能性。
JZ-8E——战争爆发后J-8E被证明在空战中战力极为贫弱,作为对鸡肋的处理,希国空军迅速将幸存的近百架J-8E按照JZ-8改造为战术侦察机应对战争期间越来越多的侦察任务需求,除了设备舱增加的阻力稍微影响了最大速度,JZ-8E保留了J-8E的空战性能。
J-8B——J-8A虽然基本满足二十年前订下的指标,但是过度拖延只能迫使希国继续追赶其截击机队与其他强国的差距,措施是将J-8系列改为两侧进气,机头改装大直径的SL-5(后改为更强的SL-8)雷达的全新一代截击机,动力也改为WP-13A型。
J-8C——随着周边各国空军开始装备第三代战斗机,希国空军的防空压力再次陡然增大,就在J-8B刚一服役就提出了声势浩大的改进计划,包括换装全新的WP-14发动机、JL-9雷达和全新航电系统,但是J-8C的两架原型机先后坠毁,造成工期严重拖延,鉴于J-9系列的进展更快,为保证J-13H、J-8F和J-11A的研制和生产,J-8C最最后下马。
J-8D——J-8B升级航电的产物,外观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受油探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J-8D除了新造以外,大部分都是由J-8B升级而来,虽然编号靠后但是服役远远早于J-8C,J-8B/D以外形修长优雅受到国民欢迎,与后续型号被称为J-8II系列区别于机头进气的J-8。
J-8F——J-8B/D大幅度升级型,换装新的WP-13B发动机和JL-10火控雷达,航电系统全面升级,并且具备了携带YJ-8系列反舰导弹和YJ-91反辐射导弹的能力,从单纯的截击机变为可以执行对海和防空压制任务的多用途战机。
JZ-8F——以J-8F为基础改造的战术侦察机,保留空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学、红外、电子等多重侦查能力,。
J-8G——在J-8终于换装了J-8C计划装备的WP-14发动机,最大速度增至2.5马赫,并且具备携带发射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此后对J-8F也进行了此项升级),在J-11系列量产后J-8G主要执行防空压制任务。
J-8T——J-8II系列最终改进型,减少机翼厚度增强高速性能用于截击3马赫以上的目标,可吊挂模块化任务舱,但40年前诞生的J-8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以压榨了,J-8T产量很少。
J-12——60年代为应对一旦世界大战爆发后空军兵力不足,专为希国国民防空志愿队设计的超轻型“国民战斗机”,仅重4.1吨,使用一台J-6的WP-6B发动机即可飞出1.5马赫的高速,其盘旋格斗性能同样令人惊异,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仅六百米长平整土地上完成起降,但是也正是因为J-12机体太小,载油量少,缺乏升级潜力,最终止步于原型机阶段。
J-13A——尽管J-8在六十年代末首飞,但是希国空军认为其和J-7系列一样,只是在高空高速方面的补充,而空战的主基调仍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中低空狗斗,为此需要的是替代已经略显疲态的J-6的全新轻型格斗战斗机,但是由于技术指标迟迟未定,原计划的WS-6发动机故障频出,改为仿制R-29-300的WP-15发动机,进入八十年代空军对J-13项目兴趣日减,最终将其放弃转向十号工程,尽管如此厂方仍希望这个方案有出口前景,制造出了一架原型机于1988年首飞,但是同年稍早时候格斗性能大大提高的J-7E问世,J-13A无人问津。
J-13H——空军选择J-7E放弃J-13A的同时,海军航空兵正急于替换早已落伍于时代的J-6H舰载战斗机,一眼就看中了J-13的上单翼布局认为其适合航母上的挂弹作业,为布置舰载机粗壮的起落架海军放弃了空军青睐的机腹进气构型改为两侧进气,在海航的疯狂催促下厂方一边以J-13A原型机进行试飞一边迅速修改设计,这种舰载战斗机的原型机于1993年首飞,同年在全部试飞科目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便投入生产开始替换海航的J-6H,由于边条翼和前缘机动襟翼赋予的高机动性,海航飞行员对其评价颇高。
J-13B——J-13H的双座型,主要用于Q-5S教练机和J-13H之间的换型训练,同时也被海航的试验部队用于拓展J-13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试验,不过总体上产量不多。
J-13C——J-13H的现代化改型,使用电传飞控系统,“一平三下”式的玻璃座舱,升级航电,机体材料中复合材料的比重增加,动力更换基于WP-15B专为舰载机修改的WP-15H,增强可靠性和低速性能,后期可兼容PL-12空空导弹。
J-13L——由于J-7MF和J-10的新机几乎全部被损耗巨大的空军抢走,所以专为海军陆战航空队替换手中的一些老旧J-6和J-7系列而设计的J-13C陆基型,取消了折叠机翼和着舰钩设计,起落架也改为J-13A所用的较为简单的型号,较舰载型体重更轻成本更低。
J-13D——J-13B的现代化改型,也可以说是J-13C的双座型,改动基本相同,除双座外J-13D的一大特点是利用电脑系统的升级大幅度强化信息处理能力,替换Q-5S执行FAC座机任务。
J-13G——J-13D改造的反辐射战机,有着比Q-6G更好的自卫空战能力,但是海军更看重Q-6G的高速突防能力和更远一些的航程,J-13G只生产了少量并取消折叠机翼和着舰钩交付给海军陆战航空队。
J-13E——J-13C换装WS-16发动机的改型,后机身重新设计加长加粗,同时升级了雷达和航电,新的涡扇发动机比涡喷机的油耗更低,低速性能更好,但是装备部队后接连不断的发动机故障导致的事故也令人咋舌,尤其是对于这种轻型舰载战斗机,海航比空军更重视发动机可靠性,因此该型的装备数量一直很少,处于修修停停的状态。
J-13CM——J-13E的动力系统竟成了最大的痼疾,为避免拖累其他子系统,将J-13E的雷达和航电改进应用于J-13C,J-13CM主要用于替换J-13C机队的损耗,产量并不算大,其余的J-13C也按照J-13CM的标准进行了升级。
J-13F——J-13E再次换装WS-10发动机的改型,解决各种缺陷之后的WS-10表现明显好于WS-16,但是J-13系列毕竟是四十年多年前所提出的概念,在现代空战中航程过小,升级空间不足,尤其是对于需要更强独立搜索作战能力的舰载战斗机,J-13F还没来得及大量生产取代所有的J-13C便被庞大而新锐的J-15重型舰载战斗机所取代,只有在空间狭小无法部署J-15的老式航母上部署。
J-13J——J-13F的双座型,接替J-13D执行FAC座机任务,成为J-13系列的绝唱。
J-9A——60年代研制截击机时与双发机头进气方案(后来发展为J-8)并行的单发两侧进气方案,设计方案屡次变动,最终确定为鸭翼加无尾三角翼的布局,由于技术指标相对工业水平过高,制造工艺落后,原定搭载的WS-6发动机令人失望,最后只能与J-13一起改为WP-15。J-9原型机在1992年首飞,入役后编号为J-9A,尽管工期严重拖延,这种既能以2.3马赫高速飞行又具备一定的近接格斗能力的截击机是希尔达维亚航空业的骄傲。
J-9S——双座型,在于瓦拉几亚的战争中J-9A也与其他许多希尔达维亚战机一起初次经历战火,暴露出的问题在于因为缺乏数据链系统,无线电频段又被数百架战机各式呼叫所阻塞,很多时候难以第一时间获得导航和空战引导信息,于是J-9S在J-9A的基础上增加了领航员座舱,便于处理信息转告给同编队里的其他J-9A,为了减少对气动外形的修改尽快投产,J-9S的领航员舱设计得极为狭小,并未安装驾驶系统,因此并不能作为战斗教练机使用。
J-9C——J-9A的现代化改型,J-9A投入战争后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得以修正,最主要的改动是将动力更换为推力更大可靠性更好的WP-15B发动机,升级完善了数据链系统和火控计算机,增加复合材料的使用降低重量,在驾驶舱前增加了继承自J-11系列战斗机技术的IRST(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并在进口道和鸭翼等位置设置吸波材料,并成为第一种兼容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希尔达维亚战机。
J-9D——J-9C的双座型,强化和信息和数据共享能力,继续作为截击机队的大脑。与J-9S不同,J-9D的领航员舱左侧增加了一个操纵侧杆,配合机鼻下方的摄像机可以在驾驶员失能的情况下具备简易的操控能力。
J-9G——基于J-9D的防空压制型,介于之前一直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JH-7G生存能力太低,J-8F/G的单座设计难以处理复杂的战场情报,遂对J-9D进行改装后作为J-8F/G机队长机。
J-9E——J-9C进一步改进型,大量采用了RJ-9CM战略截击机的技术,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前视红外系统以及航电的现代化升级,由于数据分析处理和共享能力足够,便不再需要研制双座型。动力系统也更换为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更好的WP-15C,但是由于J-10和J-11系列的不断成熟,依旧脱胎于高空高速截击机思路的J-9系列的发展已经渐渐走到尽头。
J-9B——与J-9-6III方案(后来演变为J-9A)竞争的J-9-6II方案,是一种同样采用鸭翼加无尾三角翼总体设计的双发双垂尾重型截击机,空军对两个方案难以取舍,于是最后决定都研制样机,J-9B的原型机在1995年首飞,超过J-9A达到了2.5马赫的初始设计指标,但是此时空军已经决定采用更为经济的J-9A,J-9B止步于原型机阶段。
R-9A——J-8系列衍生出的各式侦察机性能有限,都只能满足战术侦察的需要,而战争使得希尔达维亚迫切需要追赶SR-71和MiG-25R那样可以长驱直入别国纵深的的高速战略侦察机,战略侦察机方案选择由被打入冷宫的J-9B改造,但是采用了J-9S的双座设计,改造重点在于拆除一切可以拆除的设施以减重,由于完全以高速为自卫手段,R-9A拆除了一切雷达、军械和与空战有关的航电系统(于是与传统的战斗侦察机的JZ代号不同,赋予了全新的机种代号R)照相机设置在机头锥取代了雷达,因此外型上R-9A的机头稍长,此外前缘机动襟翼被取消,鸭翼面积减小且改为固定不动,尾翼高度也被截短以减少阻力,零部件尽可能采用更轻的钛合金材料,甚至在某些零件上打孔减重,最终R-9A达到了极速2.8马赫和升限28000米的预定性能。
R-9B——为了满足3马赫战略侦察机的需要,对WP-15发动机的一切潜力进行了压榨式的开发,改动为压比增加,涡轮前温度提高,并使用燃料直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改进后的发动机定性为WP-15R,即专为战略侦察机而改造,R-9A更换WP-15R引擎后称之为R-9B,虽然最高速度只提高到了2.9马赫距离3马赫一步之遥,但是新引擎在极限速度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提高了整体性能,试验成功后所有的R-9A都被升级为R-9B。
R-9C——R-9A/B只是战略侦察机计划的阶段性成果,远未达到希尔达维亚的最终需要,后者也只是为R-9C试验新的引擎,下一步的改进是重新设计进气道,开口扩大并附以可调激波锥,进气道中精心设计了内部整流罩和激波发生器,最大的改动在于机身加长增加储油量,机背与进气道上方两侧增加了一对各有700升容积的保形水箱,高空冲刺过程中喷水系统将蒸馏水注入引擎可以瞬间爆发出240%的推力,该机成功达到了3.2马赫的设计极速,该机服役的数十年间于世界各地上空纵横无阻,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绝密情报。
RJ-9C——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大西洋联邦装备的B-70战略轰炸机以3马赫的惊人速度被视为希尔达维亚最大的空防威胁,希国空军所有的截击机均无法对其有效拦截,直至R-9C的出现让空军看到了希望,决定将其改造为高速战略截击机——所有的侦察设备被拆下,机头锥重新装下一台大型火控雷达,领航/侦察系统操控员舱改为武器官舱。由于缺乏合适的远程空空导弹,希国空军将HQ-16地空导弹改装主动雷达引导头,更名为PL-16远程空空导弹以三枚并联的形式挂在于RJ-9C机腹的半埋挂架作为主要武器,由于重量和阻力增加RJ-9C的极速下降为3.1马赫,但仍让曾经拒绝J-9B的截击机部队拥有了与F-12和MiG31齐名的战略截击机。RJ-9C的确不负众望,多次拯救希尔达维亚于灾难边缘。
RJ-9CM——RJ-9C的现代化改进型,火控雷达改为一台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航电系统也进行升级以匹配新的雷达和改进后的PL-16空空导弹,另一大升级是加装相较于J-11系列的同类型设备功率更大的IRST(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即使在雷达**扰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五百公里外超音速目标所散发出的热辐射将其锁定,新的对空作战系统效能大有提高,因此所有的RJ-9C都被升级为RJ-9CM标准。
J-7MF——在J-7G基础上冲击第四代轻型战斗机的改进案(MF即“现代战斗机”之意),前机身彻底重新设计,改为机腹进气,机头锥内增设更强的火控雷达,驾驶舱两侧位置增设一对小型固定鸭翼产生涡流增强机动性,动力系统也升级为WP-14发动机,但是由于要全力确保J-10的研制,J-7MF的优先度迅速降低变成了一个为出口而勉强维持的项目,但是J-10和J-11严重的发动机问题给了这型飞机走下绘图板的机会,1999年底原型机首飞后仅用50天就飞完了全部试飞科目开始全速量产,补充和替换损耗严重的各型J-7机队。
J-7T——在试飞过程中,试飞员就已经提出了机首的小型固定鸭翼完全可以更换为J-10面积更大的全动鸭翼设计,在J-7MF批量交付部队满足燃眉之急后,设计师们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完善设计,把更多J-10的设计要素放在J-7MF的改进上,J-7T作为一型过渡战斗机在2000年底交付部队,“T”即为“Ten”的首字母,表示了该机与J-10的密切关系,随着2002年作为妥协,勉强解决了发动机问题的J-10P的开始投入量产,J-7T作为过渡战斗机的使命结束,迅速减产停产让出了生产线。
J-10A——被命名为“十号工程”的第四代战机竞标计划,初始阶段来自J-9思路的鸭翼设计就击败了继承自J-13的常规布局与继承自Q-6的变后掠翼方案,空军同时提出了低空格斗、高速截击、超视距空战、大航程和对地攻击的全方面要求,最终这种富于流线美的现代化单发战斗机于1998年首飞,不幸的是由于一年后与瓦拉几亚的战争爆发,欧拉西亚对希国进行经济制裁,拒绝交付AL-31FN发动机,J-10A只使用库存发动机制造了仅仅18架。
J-10P——突然的变故令本已期待新型战机的希国空军焦急万分,在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只得将发动机更换回十号工程初期计划的WP-15(具体上是改进后的WP-15B型),涡喷引擎的最大推力与涡扇引擎相当,但是低速性能、加速相应性、燃油经济性都远远不及,因而新机的航程大大下降。为降低成本J-10A的可调进气道也简化为固定式,改型机本来名为J-10WP表示涡喷引擎,后来简化为J-10P,这个名字总是被希国飞行员调侃为“J-10‘Poor’(穷)型”,但也是这种因陋就简的贫乏战斗机在200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接过J-7T的班,成为希尔达维亚空军新的骨干。
J-10AM——2006年中旬自行制造的AL-31FN即WS-16A发动机终于投产,尽管继承了原型故障率不低且寿命短的问题,J-10A终于可以恢复生产,不过在这闲置的8年时间也并不是完全浪费,J-10AM的航电和火控系统方面进行了升级,兼容PL-12和各型精确对地攻击武器,提高了对空对面作战能力。
J-10S——J-10AM的双座型,主要承担强化对地攻击和战斗教练任务,后座飞行员的良好视野让从JJ-7上换型而来的飞行教员们好评不已,J-10S之前也被引擎问题所困一直搁浅于绘图板上无法实现,虽然在2003年制造出了首架原型机但也只是利用一台从J-10A上拆下来的AL-31FN进行了首飞,2006年才在升级航电后随着J-10AM一起量产。
J-10B——在J-10A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化空战做出了一些不小的修改,最大的改动在于苦等10年之久的国产WS-10发动机终于成熟,发动机更换为WS-10A,进气道修改为更适应超音速空战的DSI进气道,垂尾和襟翼面积加大,腹鳍外形修改,机头从圆锥形变为扁圆锥型,内装一部无源相控阵雷达,驾驶舱前方安装了光电瞄准系统,机内电子战模块升级。
J-10C——J-10B的改进型,外型上几乎没有变化,引擎更换为一台推力更强的WS-10B,雷达更换为一部全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航电火控系统增强对海打击和电子战能力。
J-11A——授权制造的Su-27S战斗机,这是希尔达维亚时近四十年来首次从国外引进战斗机,1998年底第一架用散件组装的J-11A首飞,在对瓦拉几亚的战争爆发时仅有三十余架的J-11A是整个希尔达维亚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也是仅有的可以正面与瓦拉几亚空军的Su-27S正面对抗的战机(本来就是同型),第一次让希尔达维亚空军意识到即使是重型战斗机也可以具备如此强大的机动能力,但是同样受战争爆发后欧拉西亚拒绝提供AL-31F发动机所困,J-11A在利用战前进口的300台发动机制造了100架之后被迫停产。
J-11S——授权制造的Su-27UB战斗机,J-11A的双座型号,具有同样可观的空战性能,但只利库存发动机生产了20架,所以一般承担繁重的教练飞行任务很少进行战斗。
J-11B——J-11A的现代化型,大量采用复合材料降低机体重量提高强度,进行完全的国产化,不再必须依赖库存的进口组件,外型上的最大变化在于翼尖的电子对抗吊舱整合进了机体内部的电子战模块,将翼尖挂架重新解放。J-11B的将雷达更换为一台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将原型庞大繁杂的旧式航电系统进行了极大的精简和优化。尽管J-11B在2003年首飞并开始制造,但是受制于发动机供应问题只能造出没有发动机的少量空壳机体堆放在制造厂的机场上,等待安装从欧拉西亚前线缴获和从东欧拉西亚购买的AL-31F运抵后才能交付部队,这种尴尬境地直至2006年WS-16量产后,J-11B才开始大量生产。
J-11BS——J-11B的双座型,最大的变化在于首次采用数字电传飞控系统替代了J-11B的模拟电传系统,2006年首飞的首架原型机试用了希尔达维亚自研的WS-10涡扇发动机,但是很快就出现了大量严重机械故障,量产型被迫更换回WS-16。
J-11C——进入21世纪,希尔达维亚海军航空兵的J-13和Q-6舰载战术机群的性能已经日益落伍,希尔达维亚海军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计划为对J-11B的基础上进行改装,不过由于结构上的改动幅度很大,J-11C更名为J-15系列。
DJ-11——由于空军的JH-7D电子战机在高强度的空战条件下生存能力日减,其飞行性能也跟不上随着J-11系列的列装更快更远的希尔达维亚空军,空军基于J-11BS基础研制了新一代电子战机,由于机内空间被大量增加的电子设备占据,航炮取消,机背增加低矮的保形设备舱,垂尾尖端增加膨出的电子战天线,虽然因为机体增重机动性略有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了很强的自卫自卫能力。
J-11D——J-11B现代化型,除却使用了在J-11BS上得到验证并进行了改进了数字电传,更大的变化是装备了一台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此外尽管外型上变化不大,J-11D对机体结构上进行了相当大的优化设计,翼根处增加两个重载挂点,提高了武器携带能力。
J-11E——J-11D双座型,极大地优化了数据链和指挥系统,具备一定的空战管制能力,在接触敌方目标后可以迅速迅速分析目标用数据链将其分发给各型号的僚机,即使僚机不打开雷达也可以在J-11E的目标指引下发动攻击,称为所谓的“云攻击”战术。
J-15A——基于J-11B改造的J-11C设计初期难以达到舰载战斗机的强度要求,好在希尔达维亚从东欧拉西亚购买到了一架T-10K(即Su-33舰载战斗机的原型机),参透其结构后与J-11C的已有设计进行了融合,使用WS-16发动机的首架J-15A于2007年首飞,开始逐步替换航母舰载战斗机部队的各型J-13战机。
J-15S——J-15A的双座型,虽然有相当于单座型的作战能力,但主要承担海军航空兵的J-13飞行员的换型和J-11飞行员的上舰训练,另一个重要任务是J-15A急于满足舰载制空战斗机的替换问题,海军原先要求的对海对地攻击能力因为进度让道而搁置一边,因而海军的Q-6机队迟迟无法得到替换——这些能力都在J-15S上得以试验和实用。此外J-15S在系列中首次采用了WS-10H发动机,印证了该型引擎可以在舰载机上正常使用,J-15C服役后替换下来的该型部分作为FAC座机使用。
J-15M——J-15A与Su-33外型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当时希尔达维亚尚未完全掌握三翼面飞控系统,为了降低技术风险,取消了鸭翼,实质上降低了格斗能力和最大起飞重量,随着技术的进步在J-15A完善后的J-15M终于弥补了这个缺憾,J-15M同样更换了WS-10H发动机同时初步具备了在J-15S上实用化的对面攻击火控系统。
J-15B——J-15M的现代化型,大量使用了J-11D的技术,包括AESA雷达和机体结构的升级,在火控系统、航电和武器携带能力上大幅度升级,具备完全的格斗、截击、对海对地攻击甚至一定的反潜能力,终于满足了海航对于舰载多功能战斗机的全部要求。
DJ-15——基于J-15S的舰载电子战机,进行了类似于DJ-11的改装,但是与空军的电子战机不同的是DJ-15不仅要具备自卫空战的能力,而且会接替Q-6G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不会另外单独设计类似于J-16G这样的专用防空压制型战机。
J-15C——J-15B的双座型,大量吸收了J-11E和J-16系列的技术成果,再配合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对于机载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具备了极为强大的对空和对面作战能力以及作战管制能力,造价也希尔达维亚的第四代战斗机中也最为昂贵。
J-16——2000年一名希尔达维亚特工成功从欧拉西亚盗取到了Su-27M2(Su-27M的双座型)战斗机的部分图纸,即使是刚刚引进了Su27S(J-11A)的希国空军在战争压力下也迫切想要得到这种最先进的欧拉西亚战斗机,代号J-16但是仿制工作最大的软肋在于即使可以仿造飞机也无法仿造发动机,希尔达维亚自己的WS-10A都遥遥无期,根本拿不出相当于Su-27M2原定的AL41FS发动机的替代品。引擎推力不足则必然性能下降,希尔达维亚设计师只好硬着头皮对其设计图纸进行大刀阔斧的结构减重,结果是用于应力测试的J-16一号机体在仅达到设计指标73%的压力下即碎裂解体,整个项目完全失败。
J-16A——J-16原型的失败深深刺痛了眼高手低的希尔达维亚航空业,这一尝试并未从此被打入冷宫难见天日,希国空军和海航在实战中越发凸显出自行研制的JH-7系列战斗轰炸机在当代的战场环境下表现差强人意,空战性能聊胜于无,又缺乏突防所需的低空高速性能。希国急需高性能的下一代战斗轰炸机,J-10系列采用单发设计能力有限,空军希望能在J-11BS的基础上增加挂弹能力,而厂方则毛遂自荐了结构更强化冗余度更大的Su27M2,空军于是就这样给了J-16复活的机会。电子设备上新机采用了与J-11BS类似的电传飞控系统,新型火控雷达则大大提高了地形扫描和检测能力。在外型上最大的变化是因为缺乏三翼面飞控系统(也是因为战斗轰炸机的任务不太需要白刃格斗),Su27M2原有的鸭翼被取消,这使其外形看上去很像Su27UB系列和国产J-11BS,但是机翼下的挂架数量有所增加,双轮结构的前起落架也与单轮结构的前两者不同,引擎也变为更为成熟的国产WS-16,而机体结构则保持原汁原味未作减重,这导致相较于Su27M2其飞行机动性大大下降,但是仍较JH-7系列有巨大的飞跃,2006年J-16A首飞,仅稍晚于J-11BS。
J-16B——在2008年WS-10A发动机终于可以稳定供应(这一年被许多希尔达维亚飞行员调侃为“发动机之春”)后J-16A换装WS-10A发动机的改进型,推力更大的自研引擎提升了该机的机动性,相应的火控系统也进行了一定的升级可以不逊于J-11B执行更多对空作战任务而不是单纯作为JH-7系列的替代品。之前由于前线更需要大量的先进战斗机,所以J-11B的生产影响到了J-16A,这种情况直到作为一型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轰炸机”的J-16B出现才得以改观,这种深受飞行员们喜爱的新机型的生产优先级迅速提升,终于基本取代了各型JH-7的装备优势地位,希尔达维亚空军打击机群的作战能力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J-16G——基于J-16B的专用防空压制型,进入2009年希尔达维亚空军的“野鼬鼠”们驾驶的仍然是老旧的J-9G和J-8F/G在执行反雷达任务,这些基于旧式截击机的战机虽然速度较快但是航程和载弹量都有限,升级空间也早已被挖掘殆尽了,外加单机性能的劣势使得防空压制任务中不得不让数架J-9G和J-8F/G编组作战,大大增加了不便。新一代防空压制战机充分利用了J-16B机身空间的优势在保证航程和载弹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自卫电子战系统,大大提高了防空压制机在防空火力林立的空域中的生存能力。
J-16C——J-16B的现代化型,极大改良的数字化电传飞控系统配合推力更强的WS-10B发动机终于将当初取消鸭翼造成的机动性损失彻底弥补回来。在尺寸较J-11D上的更加饱满的机头雷达锥内装有一台型号与前者不同的AESA雷达,其功率更加强大,不仅保持了对空搜索火控能力,更是大大强化了对地对海搜索和监视的水平,配合整体升级的火控系统,此外还大幅度强化了数据链,不仅强化了在作战网络中的地位也使得空地配合更加默契。此外机身结构进行了重大强化,机身中线和翼下挂点都升级为2吨级,全机在执行反舰任务时可以挂在整整5枚YJ-12超音速反舰导弹,远远强于仅能挂在4枚YJ-8系列的JH-7,为应付大大提高的起飞重量主起落架改为双轮。
J-16H——J-16B的巡逻截击型,其设计目的是因为在旧大陆的战火渐渐熄灭之时,希尔达维亚军要面对与两洋联盟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对峙的局面,期间双方不断发生冲突,在辽阔的大洋之上缺乏机场和地面雷达支持,海军的航空母舰和雷达哨舰数量也有限且损失不起,为此海军和空军截击机部队看中了J-16的充沛的机体空间,可以装载大量燃料进行长时间海上巡逻,两名飞行员也可交替驾驶减少疲劳。J-16H与J-16C基本上并行发展,装备与后者相同的电传飞控和WS-10B发动机,但是装备的AESA雷达与之型号不同——没有任何对地搜索扫描功能换取在希尔达维亚战斗机中名列前茅的远程对空搜索和火控功能,全机也拆除了所有对地攻击相关的系统以减轻重量,因此在外型上与J-16C唯一的区别在于主起落架仍然保持单轮结构。
J-16D——J-16C的进一步改进型,甚至可以说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不仅整合了J-11E的空战管制能力而且将其进一步扩展到对面攻击等各方面,其综合作战管制系统成为作战行动的信息枢纽。相对于其电子设备和作战方式的革命性升级,其外型上的变化相当有限——最醒目只是在右侧进气道下方增加了金属镀膜玻璃多面体形的EOTS(光电跟踪瞄准系统),绰号“黄金下巴”,整合了希国各型战斗轰炸机长期挂载的FLIS(前视红外系统)导航与指示吊舱的能力,就算在恶劣天气和低能见度下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对地目标成像能力,此外还具有一定的对空功能,可配合J-9/11/15/16系列战机驾驶舱前的IRST使用。
J-20A——希尔达维亚全力打造的第五代双发重型战斗机。其修长优雅的隐身设计机体适于高速飞行,鸭式布局的全动鸭翼和垂尾配合强力引擎的三元矢量喷口又赋予其强大的机动能力,为确保隐身性所有的武器系统全部内置看不到任何一丝多余的凸起,进气道也进行了S形设计防止涡扇发动机叶片反射雷达信号。J-20的技术验证机于2010年首飞,由于大量子系统还未研发完毕所以当时还远远达不到目标性能,但是由于空军急需可以与两洋联盟的F-22和F-23两型第五代战斗机相抗衡的机种,J-20技术验证机额外生产了约10架装备空军,编号J-20A,主要用于换型训练,也参加过零星几次实战。
J-20B——J-20系列的原型机,对技术验证机阶段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其机体外形也都做了细微调整,但是与技术验证机相同其装备的仍然是WS-10B发动机所以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原型机的机首下方装备了在J-16D上试验成熟的EOTS系统,火控系统上也增加了较为完备的对地攻击能力而不是像J-20A一样只是单纯的对空战斗机。另一大变化是原型机首次批量化装备了光传导操纵系统,利用光纤实现了比电传操纵系统相应更快、准确度更高且难以**扰的巨大优势,尽管依然未达到所有预定技术指标,空军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订购了五十余架编号J-20B,形成了初始战斗能力。
J-20C——期待已久的WS-15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终于安装到位,其完整的飞行控制和火控软件系统也编写和排除故障完成,等离子电磁干扰系统装机,电子系统上的另一个巨大突破是分布于全机各处的传感器组成的EODAS(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为J-20的驾驶员提供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态势感知能力,提前识别和对抗靠近本机的危险目标,甚至可以给飞行员提供360°全景格斗导弹射界。2013年,在漫长的试飞和大量的实战考验之后J-20终于达到了项目伊始提出的技术指标——即“4S”(Stealth(隐形);SuperSonicCruise(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Maneuverability(超机动能力);SuperiorAvionicsforBattleAwarenessandEffectiveness(超级信息优势)),经过验收试飞后随即投入全速量产,编号为J-20C,这标志着希尔达维亚终于装备了世界顶级水平的先进战斗机。
J-20H——海军提出的舰载隐身战斗机,虽然在项目伊始海军上层对于J-20庞大修长的机身颇有微词,更青睐体型较小的FC-31战斗机在航母上的运用,但是驾驶J-15系列执行过任务的飞行员都力挺重型舰载战斗机,加之大西洋联邦军重启NATF海军高级战术战斗机计划(定型后命名为F-24)最终决定在J-20系列基础上研制舰载型,J-20H基本是与岸基的J-20A/B/C型并行研发,外型上有较大变化:机翼改为前缘后掠角减小,翼展和翼面积大大扩大的折叠翼,腹鳍取消,起落架强化并加装着舰钩,发动机也改为最大推力稍小但是可靠性大幅度提升的WS-15H型,其他方面则安装了与J-20C基本相同的雷达、武器和电子战系统。J-20H的原型机于2013年首飞,在高度智能化的机载电子系统的帮助记录数据下,试飞进度神速,首飞后不久就开始量产,当年即装备希尔达维亚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
Q-5——进入60年代以来希尔达维亚战术空军的对地支援能力陷入停滞,其装备的IL-10强击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定型的速度缓慢的活塞式战机,后来虽然为弥补不足临时将部分从战斗机部队替换下来的MiG-15交给强击机部队,但是其载弹量小且缺乏防护,为解燃眉之急,希国在J-6战斗机的基础上将其改为两侧进气的喷气强击机。,3549年(公元1966年)首飞。
Q-5GS——Q-5的特种攻击改型,为投掷用于攻击地下掩蔽部的2000千克钻地航弹将机腹弹仓改为半埋挂架,在测试过程中军人和工程师们有感于钻地航弹对地下掩体的巨大破坏力获得了绰号“Grand Slam”(大满贯),正式代号就因此定为Q-5GS,因G型在希尔达维亚战机编号系统里常代表防空压制机,因而较容易造成误解,Q-5GS只制造了很少的数量。
Q-5H——Q-5的海军舰载型,改为面积更大的折叠机翼,加强起落架和机身强度,增加着舰钩,为了提高航程取消了机腹弹仓并改为油箱,Q-5系列中只有该型可以投掷火箭助推鱼雷。
Q-5A——针对空军对Q-5航程太短的诟病,参照海军的Q-5H取消了机腹弹仓并改为油箱。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引擎,为了补偿弹仓的取消,增设了挂点。
Q-5C——Q-5A的现代改进型,改进了投弹火控系统,同时开始使用复合材料降低机体重量。
Q-5B——Q-5H的导弹攻击改进型,虽然立项比Q-5C更早但是由于改进范围太大工期一直拖延,Q-5B和Q-5A一样升级了引擎,机翼参考了J-6H的设计,机鼻重新设计,增设火控雷达,具备使用YJ-8反舰导弹执行反舰任务和使用PL-4中距空空导弹进行防空拦截的能力,同时装备红外夜视系统使得Q-5B成为Q-5系列首型具备全天候打击能力的型号。
Q-5D——Q-5C的电子改进型,增加机载飞行和火控计算机,同时装备了在Q-5B上试验成功的红外夜视系统,此外机翼设计有一些改动。
QZ-5H——Q-5B出现后海军对从一线部队替换下来的Q-5H进行再利用的结果,拆除右侧航炮和弹仓扩大油箱,拆除一切空对面火控系统连同挂架以减重,仅保留携带PL-2导弹的低限度的自卫空战能力,机头锥更换为全新设计,内装大型航空相机。在此之前希尔达维亚海军航空兵一直缺乏专用舰载侦察机,只能以战斗机携带侦查吊舱,但是受吊舱尺寸所限相机性能有限,而且外挂吊舱的阻力也影响了侦察机的性能。
Q-5E——Q-5D的精确攻击改型,挂点减少但具备使用激光制导炸弹的能力,机头下方增设光电指示窗口可使用电视制导空地导弹,机腹可选装大型保形油箱提高航程。
Q-5F——Q-5D的目标指示改型,由于Q-5的大小限制,Q-5E尽管可以携带激光制导炸弹却无法携带激光指示吊舱,Q-5F在机腹增加了大型激光指示吊舱并强化战术数据链作为编队长机用于对Q-5E进行目标指引和制导,为此基本取消了直接对地攻击能力,只保留少数挂点用以挂载自卫空空导弹。
Q-5S——Q-5B的火控雷达拆除后在驾驶舱后增设教员舱的舰载教练机,替代了在海军航空兵服役已久的JJ-4舰载教练机,此外Q-5S仍具备对地攻击和一定的空战能力,也作为支援海军陆战队的前进航空管制官(FAC)座机。
Q-5L——Q-5D的战时改进型,为应对战争期间希尔达维亚空军各式Q-5的严重损失进行低成本量产化设计,改进了零件通用性和可制造性可以让更多民间工业转产其零件,使用民用技术改进了机载计算机使得其在性能提升的基础上造价大幅度降低,增加了座舱合金装甲的厚度以提高飞行员的生存能力。
DQ-5——Q-5S基础上改造的电子战机,实战的经验显示仅仅依靠Q-6G的防空压制并不能保证海军舰载机群在攻击目标时不会遭到防空导弹的火力拦截,缺乏电子战机的保护的Q-6G自身都很有可能遭遇不测,临阵磨枪的海军决定把Q-5S的后座教员舱直接改为干扰设备舱,并在机体各处增加干扰设备天线,为此DQ-5拆除了航炮用以给干扰设备提供空间。仅仅在提出设计指标一个半月后DQ-5电子战机即量产服役,创下了速度记录。
Q-5T——Q-5L双座型,鉴于战时一开始作为FAC座机的JL-8教练机机体太小缺乏防护,作为替代的JH-7系列虽然载弹量大航程也远,但是低空低速性能不加,加之机体庞大在敌方火力的威胁下生存性能还不如JL-8,空军此时看好了海军陆战航空队的Q-5S,在自家Q-5L的基础上改造出了类似的双座型专用FAC座机,此外还补充了教练机队中JJ-6的损耗。
Q-6A——70年代中后期希尔达维亚海航发现在太平洋上面对与两洋联盟舰队的对峙局面时己方舰艇常常面对对方水面舰艇和航空兵的双重威胁,而己方航母不仅数量占劣势,舰载机队的性能也不足,于是海军希望得到一架具有空战能力的远程岸基攻击机,此时空军也在计划新一代高速轰炸机替代已经落伍的H-5和载弹量不足的Q-5,为节约资源国家对海空军的要求进行联合招标用一种新机型解决所有问题。参加竞标的有JH-7、JH-8和Q-6三个机型。其中Q-6超音速强击机方案外观最为新颖,在希国军机中首次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其技术基于对帕提亚提供的原希贾兹空军MiG-23MS进行的测绘,从机翼前缘开始的后机身几乎与前者一模一样,而前机身为满足空军要求有一定格斗空战能力的要求,将两侧进气改为下颌进气以改善大仰角状态飞行时的进气效率,因而前机身的外形与当时大西洋联邦装备不久的F-16战斗机相似,引擎则与同期很多自研战机一样采用野心勃勃的WS-6,在电子设备上Q-6不仅师承MiG-23,而且为高速突防精确打击,仿制了在格拉纳达战争期间从被击坠的大西洋联邦军F-111超音速攻击机上缴获的性能出色的对地火控系统安装在本机上。但是结构复杂的变后掠翼即使是仿制起来也难度重重,希国设计师费尽心机其转动结构也比原型超重12%,故障率也不尽如人意,追求全面作战性能的航电和火控系统因为来自摹本的大量的电子管设计也严重超重,外加WS-6引擎故障频发令人失望,最终导致空军一度要求退出计划节约经费投入十号工程(后来的J-10)和引进Su-27(后来的J-11)项目,海军则选择了更为稳妥的JH-7作为岸基远程攻击机。
Q-6F——竞争攻击机不成的Q-6为再战空军新一代战斗机竞标,发动机也与抛弃了WS-6改为与原型MiG-23相同的R-29,刚好与两个竞争对手J-13和J-10不谋而合,这次Q-6F败得更为彻底,竞标一开始就被结构简单的格斗战斗机J-13扫地出门,之后空军却又迷上了更为时髦的无尾鸭翼布局,这导致J-10顺利成为希尔达维亚空军下一代战斗机而Q-6连续两次失败后却连一架原型机都未造出只有全尺寸模型可供凭吊。
Q-6M——Q-6系列试图抓住出口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尝试,改用省油且可靠性高的WS-9发动机(也是JH-7系列的动力)作为动力,但是JH-7借助两台WS-9才能飞上天,Q-6M尽管体型稍小但是仅仅一台WS-9作为动力还是显现出了严重的动力不足,其缩比模型在航展上无人问津,因而也未能制造原型机。
Q-6H——直到进入90年代因为经费不足习惯于走马观花的海航才猛然觉悟自身舰载攻击机部队装备的J-5B已经严重落伍,其满载导弹后的作战半径甚至小于两洋联盟航母战斗群在装备E-2舰载预警机后的警戒范围,难寻更可靠舰载攻击机的海航只能临时抱佛脚再把曾经被自己抛弃的Q-6从坟墓里拉了出来,将航母战斗群的所有的远程截击反舰攻击和对陆打击职责甩到了Q-6的肩上。由于下颌进气道设计缺乏空间布置舰载机大大增强的前起落架,海航勒令厂方将其改回MiG-23的两侧进气,为加快进度海航费尽心机从军火黑市里购买到了一架退役的欧拉西亚海军MiG-23A舰载战斗机作为参考摹本,为稳妥和起见,一切外形和结构上的改良设计都被海航方面冷酷地拒绝,甚至连Q-6原始设计中已经采用的电传飞控系统都被取消,终于,1992年外形已经于原先的Q-6大不一样的Q-6H首飞,海航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架本国制造的MiG-23A,不过与欧拉西亚原版稍有不同的是Q-6H有一台性能更好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加之大大增加的航程和极速,其舰队防空截击能力优于Q-5B,但是Q-6H上赶工痕迹依然明显——对地火控系统未能来得及完成测试装机,Q-6H只有使用火箭弹和非制导航弹进行有限对地对海攻击的能力。
Q-6B——海航为自己的急躁付出了苦果,Q-6H装备部队后的风评相当恶劣,最大飞行仰角被严格限制否则就有突然失控的风险,在格斗空战中响应笨拙,不仅完全无法招架灵活的J-13,甚至被前辈Q-5B击败。最要命的是由于粗糙的机械设计,Q-6H在降落过程中经常发生襟翼和前缘缝翼动作不一致的问题,这导致有时候会在着舰过程中突然升力失衡——这导致了不少严重事故。以上一切导致不少舰载攻击/截击单位拒绝继续使用Q-6H要求换回过时的Q-5B,海航同意了这个要求将其调离航母作为岸基飞机使用,并要求厂方停止生产Q-6H必须对其作出改进否则会取消余下所有的订单。为此厂方不得不紧急暂停具有完整攻击能力的Q-6的研发而是首先解决Q-6H的飞行品质问题——解决办法是对症下药,变后掠翼的翼套部分向前延长增加边条,引擎更换为推力更强的WP-15B(原型为R-29的改进型R-35-300涡喷发动机)电传飞控系统终于装机,原先手动控制角度的变后掠翼也改装与F-14战斗机相同的根据空速无极自动控制系统(手动控制装置作为备份被保留),襟翼和缝翼也加入了电子同步系统,座舱内增加一台下视显示器,简化了繁杂的仪表系统——最大的问题其实出在欧拉西亚制的测绘原型那几架MiG-23粗糙的工艺上,在工厂进行一系列工艺改良后Q-6B基本解决了燃眉之急,虽然依旧无法与J-13在格斗空战中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架舰载截击机已经令人基本满意——尽管依旧没有对地火控系统。
Q-6C——Q-6系列是希尔达维亚首次装备变后掠翼战机,比之前的各型操控战机复杂得多,特别是还得驾驶该机在舰上降落,即使海航的舰载教练机更新为Q-5S也与新机型脱节,为此海航要求尽快装备Q-6的双座战斗教练机。双座型Q-6C以Q-6B的机体为基础,参考MiG-23UB在原有的驾驶舱后方设计了第二个座舱,教员舱位置较高,视野良好(相对于JJ-7糟糕的教员视野,必须依赖潜望镜才能有效观察),Q-6C保留了Q-6B的雷达和全套对空火控系统,可以执行相同的防空截击任务,性能上相对于Q-6B仅仅是因为增加了第二名成员的缘故航程和极速有所降低,Q-6C在隆起的后座舱盖后增加了一段背脊,用以容纳因增加座舱被挤占空间的电子设备。海航对Q-6C的性能基本满意,但是仍有一点令其颇有微词——造价,由于作战系统未做删减Q-6C造价甚至高于Q-6B,这对于尚未将航母上所有Q-5B替换掉的海航而言太过奢侈了,部队纷纷要求砍掉Q-6C的雷达以给战斗机让路,为此Q-6C仅仅制造了四十多架就停止了生产,主要用于岸基训练和对地对海火控系统的研发和测试。
Q-6D——Q-6系列的攻击教练机,在Q-6C基础上取消了雷达和大部分空战火控系统,仅保留使用红外格斗导弹进行自卫空战的能力。为平衡取消雷达带来的配重变化,Q-6D将机腹的双管23mm加斯特机炮连同弹箱改布置在机头锥内上方(结构类似于F-5战斗机),原先航炮占用的空间则扩大油箱因此航程较Q-6C稍有增加,机头锥的下方参考从帕提亚获得的原希贾兹MiG-23BN攻击机增加光学/激光窗口,在希国舰载机中首次具备引导KD-88和C-701电视制导空地导弹的能力,同时可以无需挂载激光指示吊舱即可引导激光制导炸弹.为接收电视制导弹药返回的电视信号Q-6D的右侧翼套增加了膨出的整流罩用以容纳接收天线,同时左侧翼套也增加了对称的膨出以容纳因机头空间被挤占被迫搬家的照相枪。因为在全系列中首次具备精确对地攻击能力Q-6D并不单纯作为舰载教练机更多是是在海航舰队航空兵和陆战航空队作为攻击机使用,甚至发挥其速度优势作为陆战航空队的JH-7机队领队为其导航并指示目标。
Q-6J——对于刚刚离开舰载高级教练机熟悉变后掠翼战机的菜鸟飞行员而言Q-6D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并没有什么用途,在海军抠门的要求下Q-6D不得不再一次删减航电,拆除了所有对地攻击火控系统,机首的光学窗口被堵死,仅保留使用航炮、红外导弹、自由落体炸弹和火箭弹能力,甚至连WP-15发动机都取消了加力燃烧室因此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这型足够节约的Q-6D简化专用教练机型编号为Q-6J,仅仅作为海航的岸基教练机使用。
Q-6E——随着Q-6系列的完整火控系统在Q-6C上逐渐研发测试完毕,海军终于等到了具备完整对海对陆精确打击能力的单座型Q-6,Q-6E的火控雷达因此多用途性能大大提升,机首雷达锥的外形也较Q-6B的更圆润一些。Q-6E外型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一对机翼旋转挂架,此前所有的MiG-23和Q-6系列虽然有时候会为携带副油箱装备机翼挂架,但是因为其固定于机翼所以仅仅能在16°最小后掠角时使用,一旦后掠角变化就会为防止事故将挂架抛弃,而新增的旋转挂架则可以根据后掠角的变化而随动。除此之外Q-6D在使用过程中飞行员们意外的发现,两侧翼套增加的膨出部在低速时会产生涡流,提供额外的升力,Q-6E在翼套上设置了两个阻力更小的扰流片达到了一样的效果。虽然计划内有更多改进但是被海军以“无法向厂商透露的原因”冻结开发后开始量产,因此第一批Q-6E得以在希瓦战争爆发前半个月紧急替换了舰队航空兵中的所有Q-5B。
QZ-6H——变后掠翼战斗机在最大后掠角时的速度优势是很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就算是在希尔达维亚装备了以高空高速为设计目标的J-8和J-9系列截击机后也是如此,在与海军陆战航空队J-8B进行的对比试飞中海航就发现在低空仅有一台发动机的Q-6B甚至比J-8B飞得更快,而对于战术侦察机而言飞得越低越能拍摄到更清晰的照片,所以海航动了将其改装成战术侦察机的念头,不过Q-5B此时也刚刚装备部队有大批装备缺口需要弥补,海航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那些被打回岸上机场的Q-6H中挑选的十多架机况最佳的,将引擎升级为与Q-6B相同的WP-15B,拆除了雷达和绝大部分火控系统,包括航炮也一并拆除参照Q-6D扩大油箱,重新设计了较为修长的机头锥用来容纳航空侦查相机,为了减少阻力翼套挂架被取消,虽然QZ-6H仍然保留了在机身挂架挂在红外格斗导弹自卫的能力,但是实战中飞行员们一般更信任自己能够虎口脱险的关键在于更高的速度因而更多人选择不挂导弹减少阻力。
Q-6L——战争爆发后希尔达维亚军发现空军的各式Q-5强击机缺乏对机动硬目标的打击能力,机炮就算使用钨钢穿甲弹也难以击穿TR-125坦克厚重的装甲,火箭弹和炸弹则难以命中,JH-7战斗轰炸机因为体型较大且低空低速能力不足多执行纵深轰炸任务而不是CAS,因此海航和陆战航空队装备的Q-6D配合本来以反舰为目的的C-701电视制导导弹意外成为了最受前线陆军欢迎的坦克杀手,不过Q-6D也暴露出来作为前线攻击机缺乏装甲防护,且一旦被击落(这在残酷的陆上战线更常发生)容易一次损失两名宝贵的飞行员,在陆军的疯狂催促下Q-6系列终于以专用前线强击机而不是昔日多用途战机的身份重回空军,Q-6N在Q-6D的基础上取消了第二名成员,取消了着舰钩等在舰上使用的设备,并且对飞行员座舱施加以装甲防护(基本回到了原型MiG-23BN的外形),侧面可以清晰看到凸出机体的装甲板,不过为了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降,原先舰载机增强的起落架得以保留,但是更换了更宽的低压轮胎。由于变后掠翼战斗机的造价,空军并没有以Q-6L像二十多年前计划的那样取代Q-5系列,而是选择继续制造大量的Q-5L作为强击机群的主力冲锋在前消灭装甲车、卡车、其他后勤车辆、火炮和人员等软目标,将剩下坦克留给跟上的Q-6L解决。
Q-6K——Q-6L恢复着舰钩的型号,主要用于对海军陆战队的登陆行动进行海上支援,因此恢复了舰上起降能力,不过Q-6K平时只是部署于海军陆战航空队的陆上基地,并不挤占航母宝贵的机库空间,仅仅是在需要执行任务的时候,航母才会调整舰载机队的配置,将Q-6K临时上舰部署。
Q-6M——与J-13C同步的海军舰载机队现代化的一步,引擎升级为WP-15H,机身采用复合材料减重同时增加了强度和使用寿命,航电升级,新的一平三下布局座舱终于缓解了Q-6E因增加对地对海任务能力后任务信息量猛增导致原先仅有的一台下视显示器信息爆满的问题,座舱风挡前增加IRST系统,整合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大大提高了Q-6在执行对空截击任务时的战斗力。
Q-6G——随着希尔达维亚海航对地攻击能力的增强,其越来越多地执行深入内陆的打击任务,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敌军防空导弹的威胁,海航因此发现自身缺乏合适的防空压制战机,一开始常识在Q-5E上挂载干扰吊舱后执行此任务但是效果不佳,后来不得不请求空军的“野鼬鼠”们协助作战,这对于海军高傲的自尊心是个挫折——随着Q-6M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机内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布置自卫电子战设备,海航便以此为基础改装了自己的防空压制机——由于电子设备的增加,Q-6G的翼套处如同Q-6D系列一样增加了膨出的整流罩,这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战斗攻击机型Q-6的最大区别。
Q-6N——Q-6K的现代化升级版,应用了Q-6M的大部分升级要素,包括引擎、航电和机体材料的升级,可以兼容更多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另外大大强化了数据链系统提高了战场信息交流能力。
QZ-6B——随着Q-6M不断入役开始将Q-6B替换下来,海航终于有足够的Q-6B用来改装战术侦察机,不过随着战局的战局的变化,对空中战争了解的深入海航也对侦查机有着新的理解:前线更需要的是战斗侦查机,空战能力必须尽量完整的保留——因此QZ-6B没有更换机头的雷达,火控系统也大部分得以保留,变化只在于机腹的双管23mm航炮被取消,代之以一个稍长的相机整流罩,内装一部穿过机身的大型长焦距机械式航空相机和四部较小的新型数码航空相机。
Q-6P——海军航空兵的海上长时巡逻警戒战斗机,以充分发挥变后掠翼战机在小后掠角时可以较为经济地长时间中速飞行的性能来弥补海航现有的Q-6和J-8II系列的不足。Q-6P以Q-6M为基础,机头驾驶舱段略有延长以容纳后座武器官,为前后之间不设隔断,两名飞行员共用一具座舱盖的设计。不过Q-6P的后座的空间较Q-6C/D狭窄的多,也缺乏后者座舱的良好视野。除此以外Q-6P在外型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在两侧进气道外侧增加了类似F-15战斗机的保形油箱,在对飞行性能影响轻微的代价下结合挂载的副油箱大大提高了该机的空中巡航时间。Q-6P保留了舰上起降能力,但是更多的时候部署于海航的岸上基地。
Q-6Q——Q-6L的现代化升级版,除原先就有的着舰钩有无的区别外与Q-6N基本相同,不过因为主要并不在海上使用因此空军保留了Q-6L的WP-15B引擎并未更换。
Q-6R——在QZ-6B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特殊的侦查型,以机腹长条形整流罩包裹着的一部合成孔径雷达替代了原先的侦查相机,为减轻重量,并保证这部雷达的供电原先的火控雷达和所有武器系统全部被拆除了。
Q-6S——相对于A-10和Su-25这两型最成功的强击机,许多希尔达维亚将领认为Q-6的强击机型的23mm双管机炮火力不足,于是作为试验,海军将其舰艇上使用的6管30mm转官近防炮移植到了Q-6Q的机头,其火力的确极为迅猛,但是因为该炮缺乏可用的穿甲弹所以依旧无法对付重防护目标,再加上Q-6S在服役一段时间后发现在机炮强大的后坐力下机体出现了不少恼人的应力裂纹,该型的发展便到此为止了。
Q-6T——在同一航母甲板的J-13系列正忙不迭地更换着各种不同的新型涡扇引擎时,Q-6系列的改进却依然忠诚于并不先进但可靠的WP-15H,即使即将被J-15系列所取代Q-6M也在不断改进为海航站好最后一班岗。Q-6T的改进仍然主要在航电方面,提高了信息化程度,增加了兼容的武器数量。
Q-6X——为配合空军的RJ-9C所编织的战略截击网络,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也将在希尔达维亚以东的太平洋洋面上作为国土防空的监视和第一波迎击节点,但是海军现有的Q-6M最高2.3马赫的速度难以截击3马赫以上的战略级目标,因此海军也在Q-6M的基础上参照RJ-9CM的技术和同时研制中Q-6T推出了Q-6系列的舰载战略截击型。为了气动布局基本不变以保证起降安全Q-6X并没有像R-9系列一样在外型上对原型有大刀阔斧的修改,但原先的所有武器系统都被取消,进气道外增加了类似于Q-6P的保形油箱,但是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容积是燃油另外三分之二是2.8马赫高速冲刺时加力所需注入引擎的的蒸馏水。作为主要攻击武器的两枚PL-16空空导弹安置于保形油箱下缘与机体连接处设置的半埋挂架。Q-6X的动力也改为与R-9系列相同的WP-15R引擎,其低速能力相对于原先的WP-15H下降明显因此起飞时一般会在后机身携带火箭助推器作为辅助,着舰时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未完待续)
骑士与龙的轮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梦于病娇支配之下》、《我不想和你一起重生》、《抖S女仆和M的我》、《我的假女友正全力防御她们的进攻》、《扶她狂想》、《重生后也难逃她的爱》、《女上男下》、《我被变身成女生了》、《女神攻略系统》、《我的奴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