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小说网>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被曹操模拟人生> 正文卷 第29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求追读】

正文卷 第29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求追读】

正文卷 第29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求追读】

书房内。

“斌儿,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

过了许久,曹操回过神来,目光定定地看着曹斌,质问道。

“今日书房之事,吾若是在外面听到半点风声,尔等当知吾手持利刃也。”

说完之后,曹操又将目光看向身边的荀彧、贾诩、许褚三人,目露杀机。

他想不到,这个孙儿居然如此大胆,公开说要废除察举制。

曹操心里颇为欣慰,因为他自出生就被打上了宦官之后的标签,与察举无缘。

但他却不得不依靠察举出身的士人官员,来帮助他治理天下。

所以,哪怕察举制再不好,他也只能捏着鼻子,默认它的存在。

今天的谈话若是被传出去,那他的大孙儿势必被天下所有世家大族所忌恨。

这样一来,曹斌未来的前途将受到非常大的恶劣影响。

“主公明鉴,我等今日一直都在处理公务,未曾离开丞相府。”

荀彧、贾诩、许褚三人对视一眼,立马向曹操保证道。

听了曹斌的侃侃而谈,贾诩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望尔等好自为之。”

曹操又警告了一句。

“大父,孙儿知道您的担忧,孙儿自己又何曾不知。”

看着老曹的动作,曹斌心里明白,这个便宜爷爷是为他着想。

当即对老曹的好感上升了一个阶段,认可了这个便宜爷爷。

老曹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对自家子孙后代是没得说。

“大父,经过近四百年的时光,察举制已经成了世家大族们的私有玩物,寒门士子以及下层平民根本无法触及。”

站起身来,曹斌从书架上抽出一册书递了过去,说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儿苦思冥想,写下了这个法子,您可以先看看再说。”

书名,《论察举制的弊端与科举制详解》!

此前,曹斌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他还想着,若是实在不行,就将此书传给后代,留待日后做为子孙后代的晋身之阶。

不曾想,竟然摇身一变,成了老曹的孙子。

这样一来,这本书直接就给老曹看一看好了。

“好,大父先看看。”

曹操没有拒绝,这毕竟是大孙的一番心血。

就算废除察举制的想法再幼稚,也值得他重视。

接过书册之后,他开始看了起来。

前面陈述了察举制的来历与其发展历程,还有如今出现的各种弊端,曹操自是心知肚明。

但他没有直接略过,而是仔细看了起来。

察举制设立之初,对天下稳定和王朝统治有着极为有利的一面。

其一,在察举制设立之初,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其二,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众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针对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王朝的统治。

其三,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其四,察举制实行之初,一般都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合格就要被撤换,而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这使得察举人不敢随便乱推荐士人,其益处自不待言。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察举制虽有多种优点,但也有其严重的弊端。

其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将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其二,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却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其言行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作假,抑或日后发生蜕变。

其三,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

其四,到了此时,察举制的弊端日益严重。地方选举权被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甚至出现了【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及至此时,察举制已成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自身特权的工具。

“不错,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看到这里,曹操不由得点了点头,对书中言论大为赞同。

他继续看下去,后面则是科举制的详细解释。

其全名为【分多个科目举办公开透明的王朝统考制度】,简称科举制。

书中写到,为国抡才之大典,当不拘于身份贵贱、男女老幼。

只要有真材实学者,都可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

考试科目分为明经、明算、明法、明武、明医、明工、明农...等十数类。

明经,即儒家经典;明算,则算术;明武,则骑射、武韬等;明医,则医术;明工,则工科;明农,则考农事;

参考者可择其一,亦可选多个科目。

而科举考试的步骤,又有县试、郡试、州试、会试以及殿试共五场。

县里举行县试,郡里举行郡试,州里举行州试,京城举行会试,以及皇帝亲自举行的殿试。

首先,由各县主官举办县试,学子们糊名参考,择其优者录取,考取者为童生。

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四项考试。

随后,便是各郡举办的郡试,全郡各县童生汇聚一堂,择优选取,考取者为秀才。

然后便是各州举办的州试,全州各郡县的秀才一起考试,中试者为举人。

再然后就是天下各地举人赶赴京城,参加朝廷举办的会试、以及皇帝亲自举办的殿试。

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择优录取。

而殿试只决定考生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会试中选者便可为进士,而殿试则决出其中的佼佼者。

殿试决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选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若干人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若干人同进士出身。

皇帝举办殿试之后,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用以加深进士们与皇帝的关系,增加进士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殿试之后,整套科举流程算是结束了。

但未中试者,可来年再次参考,直到考不动为止。

朝廷可根据殿试的排名、及其科目,来授予进士们各自的官职,并制定不同的俸䘵。

“不看门第、不看出身,平民与穷人皆可参加,择其优者录取并授官...”

将整本书看完之后,曹操的心神依旧沉浸在书本所描绘的科举考试制度蓝图之中,久久无法回神。

老曹的出身,勉强算是寒门弟子,向来被那些世家大族所轻视。

所以,在见识到曹斌所写的科举制详解之后,曹操心中甚是震撼。

他闭着双眼,脑海中快速盘算着这种制度的得失和利弊。

优点很明显,此法可彻底打破上层世家大族的垄断,使寒门士子以及平民亦有出仕并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而且,还可拉拢人才,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用,快速提升国力,稳定朝局,更进一步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统治。

弊端也不少,此举势必受到世家大族的反扑,暗地里从中作梗,阻挠科举的实行,使其还未真正实行,就半途夭折。

而且,最明显的是,察举制经过近四百年来的实行,其根深蒂固,下层平民才能出众者极少。

短时间内,能一步步通过科举者,十有八九依旧是世家大族弟子,并不能真正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

想要真正做到这一步,其漫漫而修远兮,远非三五年之功。

“文若、文和,你们都看一看,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

过了许久,曹操豁然睁开眼来,将手中的书册递给荀彧和贾诩二人。

“斌儿,你真是给大父一个大大的惊喜!”

随后,他将目光看向一旁的曹斌,满是欣喜与惊讶之色。

不得不说,这个孙儿终究没有让他失望。

之前的一番话都只是铺垫,为得是引出后面的言论。

他今年才十一岁,不仅绘制出九州堪舆图,更是洞察天下大势。

改良出提高耕田效率的曲辕犁,又殚精竭虑为朝廷出谋划策,制定如此完美的选才制度。

简直就是天才,不,天才都不足以形容,应该是妖孽!

智多近乎妖者,妖孽也!

“孙儿也是想为大父分忧嘛。”

曹斌抿了抿嘴,心中颇为忐忑,还不知道老曹对科举制是什么看法。

这毕竟是三百多年后的隋朝才开始萌芽、唐朝真正实行、兴盛于宋朝的制度。

也不知道会不会水土不服,与当下的时代局势产生不良反应。

“恭喜主公,贺喜主公!”

荀彧一脸欣喜的对曹操恭唯道:“公子文采出众、才华横溢,主公后继有人矣。”

这时,他已经看完了曹斌所写关于科举制解释一书,对其颇为认可。

“不错,斌公子所写‘科举制详解’一书,当真是字字玑珠,一针见血!”

一旁的贾诩扬了扬手中的书籍,说道:“若是依此法而行,定可为主公收拢天下英才,何愁大业不成?”

这种打破阶级垄断的选才之法,对于统治者曹操而言,再适合不过了。

他们虽是世家弟子,但却最懂趋利避害,又身为曹操的臣子,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若是实施此制,则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曹操闻言,很是高兴地说道。

三国:开局被曹操模拟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蝉动》《黜龙》《将军府的纨绔小公子》《三国之弃子》《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数风流人物》《绝境求生崇祯帝》《终宋》《我不是野人》《红楼之挽天倾》

目录 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