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小说网> 历史军事> 新书> 正文卷 第633章 从实力的地位出发

正文卷 第633章 从实力的地位出发

  • 新书
  • 七月新番
  • 2022-02-03 18:09:57
正文卷 第633章 从实力的地位出发

“上策?”

景丹很想知道,第五伦所谓对付匈奴的上策,究竟怎么个上法?

“既然与周、秦、汉武不同,莫非是汉武以后,贤良文学们鼓吹的‘德化’之策?”

景丹知道,在汉武之后,霍光执政时期,出于打击政敌桑弘羊的目的,召开过一次“盐铁会议”,主要讨论执行几十年的盐铁政策存废问题,但讨论期间,话题却偏了许多,开始争执如何对付匈奴。

贤良文学们没了汉武帝压制,自然反弹得厉害,不论是齐学还是鲁学,面对共同的敌人,“功利派”大臣时,都团结一致,将汉武时的开拓征伐说得一无是处,视为“下策”。

在他们眼里,要如何降服匈奴呢?当然是要以仁义、道德去感化匈奴喽,文景时期的和亲是肯定要恢复的,量中华物力,结匈奴欢心,尽量避免战争爆发——毕竟和亲去的是刘家公主,乡贤们却不必出钱出人,打仗则是要交好大一笔税的,军费不足时还会搞告缗明抢。

按照这套理论,只要“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就可使匈奴主动亲附,心甘情愿地接受大汉教化。

这些话,原本当做笑话听听也就过了,但最要命的是,到了汉宣帝时,匈奴居然还真来归附了,原本这是王霸道杂之的功劳,汉宣帝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甚至在匈奴内部搞分裂,这才迫使单于来朝,只可惜汉宣没几年就去世了,元、成时代已是儒臣执掌大权,他们自然而然将匈奴降服,说成是“德化”的功劳,逻辑顿时自洽起来。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太学的老博士,怀念汉时匈奴恭顺的日子,埋怨王莽自大,羞辱了单于,导致北狄与中原再度开衅呢!他们仍视“和亲”“招抚”为上策,难道第五伦去齐鲁走了一圈,也中了这群贤良的毒?

第五伦闻言大笑,难得替老王莽说了句话。

“匈奴与中国决裂,王莽自然有错,错在好大喜功,削单于为降于,不过是改了一名,于匈奴何损?至于后来妄图分裂匈奴为十六小邦,想法没问题,但举措却实在可笑,至于那些贤良文学,还不如王巨君。”

“匈奴之所以臣服于汉,乃是兵连祸结十余年结果,丁零袭其北,乌孙击其西,乌桓叛其东,匈奴实力不济,若不屈从于汉宣帝,恐将覆灭。如今得了数十年休养生息,匈奴人丁牲畜恢复,五单于争立也已结束,复归一统。就算王莽依然行‘德化蛮夷’,匈奴反叛也是迟早之事。”

第五伦举起一只手感慨道:“,所谓德化,乃是以肉饲虎,老虎伤病时尚能俯首帖耳,如今舔好伤口,自然就对吾等龇出獠牙,要断我左臂河西了!”

所以在第五伦心中,蛮夷只可武折,面对匈奴复兴,办法依然只能是打!打到匈奴单于再不敢自认为“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原皇帝谈话”为止!

“这一仗,便是要让天下放弃幻想,准备好与北方匈奴,长期斗争。”

但第五伦只说了总的战略,他那“上策”细节如何操作,依然没直接说出,只在努力弥合景丹、万脩的争议,对二人道:“眼下最紧要者,仍是如何救河西官吏,以及三十万军民,此乃急患,孙卿也无异议罢?”

景丹的意见主要是关于日后河西的弃、守问题,那片土地上的人,却是必须要救的,垂首应诺。

第五伦遂问万脩:“君游替予镇守关中两年了,日夜训练新卒,予知道陇右方宁,西边还要面对羌胡,不论是荆襄一战,还是两淮之役,都未令关中输送兵员,如今西北有事,关中能征召多少生力军?”

这是万脩本职工作,禀报道:“关中户籍统计较好,尤其是三辅各县青壮登记基本属实,农闲时能参与县中训练,一年两次。如今统筹各郡在册郡兵,足有三万之众,参加过至少一次训练者,五万人。”

第五伦拍了板:“夏收已毕,秋收前没有大的农活,抽调两万郡兵,外加三万新卒出来。”

言罢又看向景丹:“君游掌武事,而孙卿管钱粮,且与大司农任光商议,看看能筹出多少粮食来?”

“不必问大司农,臣现在就能告诉陛下,五万兵卒远征河西的粮秣,万万凑不出来!”

景丹直接给第五伦跪下,官帽再度取下捧在胸前,一副要粮没有,要命一条的架势,嘴里哭诉道:“此去河西,就算以最近的武威来算,路途将近两千里之遥!道路崎岖,夏日阴晴不定,还要翻越陇坂、乌鞘岭,最快也恐怕两月方能抵达。”

“人月食一石半,五万人远征,就得五万人运粮,光是路上用粮,就将多达三十万石!加上骡马所需,倾覆损耗,最终将至五十万石。”

这还只能保证大军抵达河西,再加上后续投入,这是要朝百万石级别狂飙的节奏啊!

若攒几年家底打这样一仗也就罢了,问题是自第五伦称王后,简直是无岁不战,远的就不提了,去年的荆襄之役,用兵五万+,耗粮百万,淮北一战就更夸张了,十万+的兵力,关东存粮两百万石,半年间用了个精光,好歹撑到小麦成熟,缓了一波。

财政本已捉襟见肘,这要再在西北砸进去百万石,就算秋收颇丰,明年也要难过喽。

第五伦知道景丹的难处,但还是道:“明年缺粮之事,予会再想想法子,只要府库有的,且先用着。再者,最终用粮,不至于如此之多。”

不至于?景丹急了,难道皇帝还怀疑他算错了?

第五伦却摇头:“谁说这五万援军,要去的是河西!?”

……

关中渭北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皆是汉朝时诞生的新城市,早已驰名在外,但在这五座城市内部,究竟谁是老大,却一直有争议。

要按年代算的话,汉高祖的陵邑长陵当居第一,可若以规模论,茂陵身为关中第二大城市,不算外地商贾官吏的话,户口超过长安,也可以拼一拼。茂陵城内道路纵横交错,道路为“三横七纵”,将整个县城划分为三十多个里闾。最宽敞的主干道笔直壮阔,能容四五辆马车并行,高冠华盖,往来如云,其世家则好文礼,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好不热闹。

你长陵年代虽久,但没落了啊!

不过,自从汉、新易代,大魏肇造后,这个问题不再有争议。作为第五伦老家的长陵,以“帝乡”霸占了五陵首席,富庶繁荣的茂陵只能骂骂咧咧地退居老二,羡慕邻居命好。

不过茂陵人却并不心服,里坊酒肆的闲人喝醉后,甚至会小声嘀咕道:“长陵出了个皇帝,我茂陵,也出了个皇帝啊!”

然后他就会被同案之人连忙堵住嘴,茂陵的那“皇帝”,是白帝公孙述。

但就算将公孙述除名,茂陵也算的上地灵人杰,不信且看城内最壮观的景致:三将里。

这名是新取的,因为小小一个里,居然出了魏国三位大将:骠骑大将军马援、车骑大将军耿弇、前将军万脩。

三家门第,自是马氏最高,毕竟是后族,第五伦亲赐阀阅,与之只隔着一条巷子的耿家虽子孙繁多,却格外低调,毕竟这是家主、魏国太傅耿况的一贯风格。

耿况实际年龄只有五十多,但听他讲话,只以为是七八十老叟了。

这位太傅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持着《老子五千言》自我反省:“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家业枯荣有时,家族兴衰无限。审思慎行、知止留余,方是传家之道,我耿氏得陛下荣宠,老朽愧为三老,吾子身为车骑大将军,每年得享食禄赏赐无数,该知足了。”

不愧是年轻时候学过道家的,耿况不恋权势,第五伦收取河北后,他便急流勇退,死活不愿意担任任何实职,只享受“太傅”的荣誉名号,准备颐养天年了。

不仅如此要求自己,耿况还时常劝说回乡休养的长子耿弇:“汝性情倨傲,如今年才二十六,比陛下还年轻,在武将中,已仅次于马文渊,莫要再争了,就借口伤病,学学景孙卿,多留京师休养,离功勋远一些!”

耿弇烦不胜烦,但他为人孝顺,也不好像在军中骂人一般,反呛老爹,只能默然应之,平素就斜靠在树荫下,读着第五伦亲自整理的练兵实录,反思自己上次在淮北的不足之处。

但三五天还好,耿弇休养旬月后,就越来越不耐烦,家中生活太过无聊,梦中甚至常回到征战时的金戈铁马,那些与敌人拼武力智慧的时光,才让他感觉自己活着!

第五伦对他的形容:贪如狼,贪的是功勋,高名,果然没错。

耿弇难熬的日子,在武德四年七月中时,戛然而止了!

就在这炎热的一天,耿弇看着快翻烂的兵书,听着刺耳的蝉鸣烦躁不已时,外头却忽然一阵骚动,不多时,有人踱步进入院中,站在月门里负手笑看耿弇。

“伯昭,伤可痊愈?”

新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黜龙》《三国之弃子》《数风流人物》《将军府的纨绔小公子》《终宋》《我不是野人》《蝉动》《绝境求生崇祯帝》《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红楼琏二爷》

目录 加书签